书城历史溯源历史
45424000000020

第20章 元朝经济的繁荣和极速没落

繁荣

早在忽必烈时代,蒙古统治集团就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夫争国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战争破坏因而日益减少。“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业力农”的方针获得部分实施。在中原汉地,元政府也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来扭转长期战乱所造成的残破局面。元朝社会经济由战时的衰敝状态渐臻恢复乃至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种恢复乃至发展,在全国各地区呈现出颇为明显的不平衡性。蒙古统治者仿效金朝在用人方面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的作法,分全国居民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迄今所知,元朝政府并没为四等人的划分颁布过专门的法令。但它却反映在有关他们政治、法律地位以及其他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诸多不平等规定中。儒生在参预国家治理方面失去了宋金时那种优越的地位。再加上元政府在赋税方面优遇儒户的规定经常不得贯彻,他们的社会地位不能不受到很大损害,以至当日戏台上竟有一官二吏、九儒十丐的谑语。元王朝的统治秩序,仍然是在封建的社会关系基础之上建立起来。蒙古、色目贵族通过赐田、战争掠夺以及强占兼并等手段,成为占有大片田地的封建地主。汉人和南人中的官僚、军阀,也依附新朝政治势力扩大自己的封建权益。

但元朝作为一个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并经过对欧亚广大地区的征服,在思想上是多种文明的杂合体,这导致元朝的统治政策与汉族传统王朝有很大区别:重视商业贸易,注重理财,以及对农本思想的相对偏离。商品经济由此飞跃发展,出现了买办资本和产业资本的雏形,同时纸币成为全国通用货币。

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元朝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元世祖采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棉纺织、丝织等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棉纺织业最突出,黄道婆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元代以前我国棉花的生产已由闽、广等地传播到了江浙地区,到元朝又进一步向北方中原地区推进。另外,还有自西北今新疆地区向东发展的第二条途径。元代就是自南向北和自西向东两条途径推进到中原相会的时期,即棉花生产普及到了全部中原地区。

元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国内最大的商业都市和闻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论从海道、从运河还是从陆路都可以把大量商品运进大都,那时来自亚、非、欧各国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大都成为元前期戏剧创作和演出最昌盛的城市,许多知名作家住在大都,其中最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就是大都人。

但元大都人口众多,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南方,怎样把南方的物资运往元大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漕运和海运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达涿郡。把南北物资从水路运至洛阳,再转运长安,没有什么不方便。但元朝时发生了变化,元朝以元大都为中心,要把南方物资直运大都,旧有的水路显得曲折。同时,由于隋朝大运河因北方长期战乱,年久失修而多处淤泥阻塞,南粮北运时需要水路与陆路交叉使用,费时费力。为了解决运输困难,元世祖时开凿了两条重要的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两条运河连接了原有的旧运河,并缩短了距离,且改变了往日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的局面,使南方货物从杭州直运到大都。新运河即今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随着大批蒙、汉等各族人迁入中亚和西亚诸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繁荣了当地的经济。当旭烈兀西征时,除大批蒙古军外,曾征调汉人匠师上千人随征,其中包括使用火药的火枪手。中国发明的火药辗转经过阿拉伯而传入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名的全真道士丘处机和政治家耶律楚材都曾亲历中亚;旅行家常德奉使于旭烈兀,且远及呼罗珊诸地。

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空前密切,人口交互迁移,文化上的交流也因此更为发达。中亚城邦中所习行的理算、朴买与商业斡脱组织等制度,都在元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影响。一些色目权臣,也多惯于把中亚的统治制度强行推行于汉地,这种情况直至成宗以后才有所改变。

回回的优秀科学成果(如医学、天文学等)传入中国后,受到元朝人民的欢迎。著名的回回天文学家札马鲁丁在至元四年(1267年)进《万年历》,忽必烈曾一度下令颁行。札马鲁丁又造咱图哈剌只(斜环仪)、咱突朔八台(方位仪)、鲁哈麻亦渺凹只(斜纬仪)、鲁哈麻亦木思塔余(平纬仪)、苦来亦撒麻(天球仪)、苦来亦阿儿子(地球仪)、兀速都儿剌不(观象仪)等天文仪器,元朝为此专设有回回司天台。在当时元廷的秘书监里,保存有大量天文历算书籍和仪器,其中不少是回回人发明的天文仪器。

回回医学颇负盛名。元朝在太医院下设广惠司,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治诸宿卫及在京孤寒者。叙利亚人、景教徒爱薛是广惠司的创建人。回回药物与验方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普遍重视,秘书监中保存有《忒毕医经十三部)(忒毕,阿拉伯语医学)。刘郁《西使记》中记载着中亚人使用的几种特效药物:阿只儿,治马鼠疮、妇女损胎及打补内损,用豆许咽之自消。阿息儿,治妇女产后胞衣不下;又治金疮脓不出,嚼碎敷疮上即出脓痊愈。奴哥撒儿,治金疮、肠与筋断者,嚼碎敷之自续。明初刻本《回回药方》,据考证系阿拉伯著名医学家依本·贝塔儿的《简救法》一书的译本,大概是元代译出的。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一本研究食物医药学的专著,其中也保存了一些回回药物及方剂。

大食人也黑迭儿是出色的建筑工程师,忽必烈时任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兼领监宫殿。在大都宫城的设计中,心讲目算,指授肱麾,咸有成画。后与张柔等同行工部事,管领修筑宫城。尼泊尔著名的绘画雕塑家阿尼哥,中统元年受帝师八思巴之招,率领匠师80人造黄金塔于吐蕃。后从帝师入京,以塑绘和工巧著名一时,两都寺观的塑像,多数由他塑造。制炮家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是伊利汗阿八哈应忽必烈之命派遣来元朝的,他们所造的巨炮(一种投石机)具有强大的摧毁力,元军攻破襄阳与常州时,多借此种武器。

同时中国文化在波斯等地均得到广泛传播。随同旭烈兀西征的有中国天文学家多人,其中一人名包蛮子(译音)最为著名。中国的天文推步之术,是由他传授给伊朗的著名天文学家纳速剌丁的。汉人学者李达时、倪克孙(均为译音)参与了伊利汗国丞相拉施特所编纂的世界历史名著《史集》一书。《史集》中有关蒙古及元朝的某些史实,主要是得自1283年出使伊利汗国的元朝丞相孛罗的口授。当时他已留驻在那里。拉施特还主编过《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一书,此书是关于中国医学的百科全书。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也被译成波斯文。元朝医师采用放血疗法治愈了合赞汗的眼疾。受中国的建筑与绘画艺术影响的圆穹形建筑和绘画的手法与题材,在西亚极为流行。元朝的纸钞制度,曾一度在伊利汗国实行。

这一切说明元朝的经济在当时的世界是居领先水平的。元朝前期一派繁荣的景象。

没落

元朝末年,吏治腐败,财政破产,军备废弛。蒙古贵族伯颜独秉国政,任中书右丞相,被封为秦王,总领蒙古、钦察、斡罗思诸卫军都指挥使。任命的官员多向伯颜行贿,台宪官也都议价得官。伯颜一次所受赐田多达五千顷。大批蒙古贵族、官僚通过受赐、占夺等方式转化为大土地所有者。汉族地主也大肆兼并土地,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被压迫更为严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在此情形下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粮,非常愤怒。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终于导致了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的统治结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衽民族岐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勾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

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的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14世纪的严重灾害不单是在中国的元朝,而是遍布世界各地,比如冰岛,英格兰以及日本。整个世界都在承受瘟疫,饥饿,农业减产整个世界当时的人口减少了一半。整个世界没有逃脱上述的灾害,中国尤其严重,长达36年的时间里面几乎都是严酷的冬天,创造了人类史上严寒的记录。黄河地区前所未有的发生频繁的水灾和干旱。严重的瘟疫出现在1340和1350年代。饥荒在元朝末代皇帝统治期间几乎年年都有记载,频繁的饥荒导致大量人民饿死,为了拯救灾民,皇朝对灾民进行大量救灾援助,而这导致了元朝财政和经济的破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元朝经济垮了,政府的统治也自然解体,这也是元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元末的各届政府都尽了最大努力试图从这些灾难中解脱出来,他们并没有忽视这些问题。从各方面来看,元朝在医药和食物的赈济上所作的努力都是认真负责的、富有经验的。事实上,面临这样反反复复的大规模的灾难时,哪一个朝代能做得更好?如此反复的自然灾害长期积累的后果,很有可能使任何一个政府都束手无策。如果中国正常的年景多一些,元朝有可能比它实际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

天灾加上人祸,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不断,官场腐败不堪,这些都是元朝被灭亡的必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