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溯源历史
45424000000007

第7章 周王权衰落后的诸侯争霸

西周的最后一个君主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有一次竟然3个月没有上朝理政。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珦关进大牢。

褒珦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于是就与母亲商量如何救出褒珦。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珦。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伯服。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于是就废了申后及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申后遭此厄运,怕以后幽王加害于宜臼,就让他去投奔外公以保全性命。宜臼含泪告别母亲,趁黑夜逃出镐京,投奔了申侯。

宜臼一走,幽王好像拔掉了眼中钉,很是高兴,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她从来不笑,不管多么有趣的事情,她都不露笑容,幽王觉得十分纳闷,对褒姒说:“王后生得这般妩媚,若再开颜一笑,必定更加动人了。”褒姒淡淡地说道:“贱妾生来就不喜欢笑,大王不必见怪。”幽王不相信,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

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很快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诸侯们的这一阵奔忙,可把褒姒给逗笑了。他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再说申后的父亲、宜臼的外祖父申侯,得知幽王废掉了申后和宜臼非常生气。于是就设计向戎人借兵,准备推翻幽王。戎人兵强马壮,早有东侵之意,现在申侯主动借兵,自然乐于相助。不几天,就将战马、刀枪备齐,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也被戎人抓走。

申侯一见镐京被攻破,幽王被杀,觉得大仇已报,但想到周朝天下,不能落在外人之手,于是又暗地里派人去通知各诸侯国,请他们派兵前来镐京,赶走了戎人。诸侯们看到幽王已死,就只好和申侯一商量,拥立幽王的儿子宜臼继承王位,就是周平王。再说戎人上了申侯的当,白白为周人消灭了昏君,自己却未占上什么便宜,因此心中怨恨,屡屡出兵东侵,烽火连绵不断。周平王即位后,怕戎人再一次打进来,加上镐京已被战火搞得残毁不全,于是,在公元前770年,他把王都从镐京迁到了周公营建的东都洛邑。

因为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以前的周朝称为西周,把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称作东周。

东周末年,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步强盛,周天子的权威已经沦丧,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重大的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所谓“称霸”,就是因势力强大,而为中原诸侯的盟主,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齐在春秋前期,已是东方的大国,疆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山东临朐),北至于无棣(今山东无棣)”,负山面海,有鱼盐之利。但在齐襄公(前697—前686年)时,由于政治黑暗,剥削残酷,阶级矛盾一度尖锐。

齐襄公死,其弟桓公继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前622年,狄人侵邢(河北邢台),齐桓公又救邢,并把邢人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另筑新城以安置之。公元前660年,狄人又侵卫,杀卫懿公。齐桓公救卫,将卫的剩余人口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使卫存续下来。齐桓公的救患扶危的行动,得到一些诸侯的拥护,威信大增。

这时,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断北侵,兼并了许多小国,又连年伐郑,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之师伐楚,与楚军对峙于陉(今河南偃师),双方互不相让。后齐、楚订立盟约,都撤回军队。齐桓公这次出兵虽未与楚作战,但却打击了楚国北进的锋芒,暂时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的威胁。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从此齐恒公成为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前643年,齐桓公死,齐国逐渐衰弱。

(2)晋文公称霸

晋国原是汾水下游的一个小国,到春秋前期,逐渐强大。《就是兼并了许多小国和戎、狄部落,疆域已扩大到整个汾水流域。献公晚年,因废嫡立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公子重耳在国外流浪了19年。献公死后,重耳回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的协助下,采取了一些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主要有“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用足财,”以及“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等。经过这番整顿,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富强起来。

这时楚国又一再向北侵犯,鲁、郑、陈、蔡等国先后归附于楚。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在未开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今河南濮阳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会盟。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晋文公成为中原的霸主。

(3)楚庄王称霸

楚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并逐渐强大,兼并了附近许多小国。楚庄王(前613—前591年)时,孙叔敖为宰相,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更加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

前598年,楚围郑,晋救郑。次年,晋、楚军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市东),晋军大败。前594年,楚又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韩非子·有度》曰:“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死,楚势渐弱。

(4)吴、越争霸

吴、越都是长江下游的国家,吴都于吴(今江苏苏州),越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时,晋曾联吴以制楚,吴的国力也日益强大。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和楚亡臣伍员率军伐楚,楚军大败,吴军直入郢都。这时楚得到秦的救援,越国又乘虚攻吴的都城,吴被迫撤兵。

阖闾死,子夫差继位,于前494年伐越,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山),围越王勾践于会稽。勾践求和,请为属国。前487年,吴筑邗城(今江苏扬州)于江北,又开邗沟,联结江、淮,通粮运兵,大败齐兵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前482年,又与晋、鲁的国君及周天子的代表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因当时越王勾践已进攻吴国,夫差让霸主与晋定公而回师吴国。

公元前473年,越再伐吴,夫差战败自杀,吴亡。勾践灭吴后,成为江、淮下游最强大的国家。他率师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霸主。

诸侯争霸使得整个国家兵连祸接,没有宁日,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奴隶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这使得日后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日益高涨,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基础,也间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