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民俗
地区:中央编号:Ⅸ-5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中国人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是完美的永恒的。在中国人看来,圆字代表了完美,家人的团圆是最完美的结局。灯火辉煌的中秋之夜因此,月圆之时也成为中国的传统纪念日,比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的由来最出名的传说就数嫦娥奔月了。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整天烤得人们快要活不下去了。这时,人间出现了一位大力神,而且他的射箭技术非常了得,他的名字叫做后羿。后羿看到人们被十个太阳烤得无法生活,于是他就找来了一副神弓箭。他拿着神弓箭来到了一个很高的山峰,对着那十个太阳一个接着一个将它们射落,当他准备射落第十个时,他突然想到,要是没有了太阳天下岂不是漆黑的一片,想到这他就把神箭收起来了。人们一下子少了九个太阳,生活自然就好起来了,每天都不用被太阳晒得太久了。
后羿射日的事情传开以后人们都把他送上了英雄的宝座,同时他也娶到了一位美丽的妻子,她的名字叫嫦娥。后羿射日的事传到了王母娘娘那里,王母娘娘知道后想让后羿到天上去做神仙,于是把几颗仙丹送给了后羿,后羿还舍不得人间,于是他就把仙丹给爱妻嫦娥保管起来。
有一天,后羿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邻居蓬蒙知道后羿出去后就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仙丹。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仙丹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仙丹,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邻居们告诉他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人,可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这天也正好是八月十五。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拜月。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人们在赏月时一般是一家人在院子里做着,桌子上还摆放着水果和月饼。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和水果,好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