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民俗
地区:福建编号:Ⅸ-64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惠安县
提起惠安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她们那举重若轻任劳任怨的精神,想到的是她们奇特的服饰组合。
惠安有山青水绿的清秀,有天风海涛的犷放。惠安女就是生活在这里的一个服饰奇特、习俗奇特的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婀娜多姿的身影折射出古代与现代的人文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种种信息。惠安女服饰惠安女勤劳、聪慧、慈良、坚强,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雕石、锯木、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这个福建省最具特色的女性群体,风姿绰约,神秘迷人,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学者、艺术家及游客纷至沓来。中外文化人类学家,更是把这里视为“人类学的宝库”。
也许是因为边远,也许是因为靠海,社会真正关注和研究这一女性群体的时间并不太长,然而,当她们开始出现在电影,电视舞台和各种画报上,便很快形成一股的文化热潮。文学家放飞的是浪漫的避想,美学家追溯的是美的渊源,人类学家陷入的是久远的思索,服装设计师寻找的是灵感的火花。但,不论是谁,他们审视和探索的目光几乎都聚焦于惠安女的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组合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堪称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被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它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基调,并严格遵循其自身的审美观念,以“称体、入时、从俗”为追求目标。她们一是讲究色彩与环境的协调和谐;二是注重尺度比例适合,适应劳动生活的需要。她们的服饰和故乡的大海田野融为一体,黑色裤子和盘托出其稳重,蓝色上衣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与天空般的清澈。这种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美,源于她们对周围环境和色彩的感知,是一种体悟四季交替、阴晴风雨变化而脱颖出来的朴实的艺术。
闽南一带的城里人描述惠安女的服饰,常用到几个形容词:“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其实,惠安女的穿著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最美丽服饰。
历史上惠安一带地瘠民贫,男人多外出谋生,再加上当地习俗的原因,家乡的生产劳动都由女人承担。由于地理因素,惠安一带常见山风海风。风沙最能损人容颜,因此惠安女的头部常年使用方巾和斗笠。方巾一般是两尺见方(约70厘米)从头顶上往下巴处扎结,两边垂到肩上,这样脸部只露出眼、鼻、口,有时风沙太大,方巾的结还可以扎在鼻子底下,这样只露出眼睛和鼻子了,然后戴上斗笠,把头部防护得严严实实的,冬天防风沙,夏日挡骄阳,人们很难看清她们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头”。
“民主肚”的穿着,多见于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用城里人的眼光看,她们上身的衣服短得出奇,连肚脐都没遮盖住,且整件上衣既窄又紧,连袖管都紧绑着手臂。由于这些惠安女常年在海边劳动,况且捞海菜、收渔网等操作都是要俯身在水面上进行,如果衣服长了、松了,自然妨碍劳作。多少年来,惠安女露肚脐的上衣代代相传,穿这样的上衣在海边劳动其实最自然。
“浪费裤”,是形容惠安女的裤管特别宽,一般每只裤管的宽度均有40~50厘米,比一般人的裤管宽了一倍。为什么叫“浪费裤”呢?其实惠安女的宽裤管并非浪费,穿宽裤管的惠安女在海滩作业,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在山上扛石头,在田里劳动,不怕汗水浸渍。由于裤管宽,湿了也不影响正常活动,且野外、海边风大,几趟走动,很快就被吹干。
惠安女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她们是一个以勤奋坚韧,艰苦耐劳而著称的女性群体。在田间地头有她们挥锨洒汗劳动的身影,在风浪扑打的甲板上有她们拉网捕鱼的身影……她们是拉起大锯可以左右开弓的女性,是扛起岩石可以步履如风的女性,是挥动锤凿可以巧夺天工的女性。她们在出色完成贤妻、良母、孝媳三重家庭角色的义务时,又超负荷地承受着男人们留下的这片沉重的空白。
尽管惠安女肩负双重的重荷,使她们原本柔嫩的身骨变得坚硬,但她们的爱美之心从没被压碎,更不曾泯灭。稍加留意,我们便可以发觉她们都爱随身带着粉饼、唇膏和各种面霜之类的小玩意,在劳动之余或小憩时刻,便掏出必不可少的小圆境和小角梳,落落大方地对镜涂抹梳妆。这种现象在汉民族中也是少见的。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惠安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古老的习俗,沉重的叹息,已成为历史遥远的回声。在经济建设大潮搏风击浪中处处涌现出惠安女的光辉形象,她们已在撑起时代的“半边天”,她们还将迎来更阔大的“艳阳天”。惠安女这道人文风景线也会变的更加亮丽,更加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