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健康与亚健康
45438700000001

第1章 健康新概念(1)

(第一节)健康的内涵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有一副健康的体魄也是我们高效率学习、过健康文明生活的物质基础。那什么状态下才能称一个人是健康呢?

有的同学会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该宣言还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是联合国属下的专门卫生机构,诞生于1948年4月7日。它的总部设在日内瓦。WHO的神圣使命是使全人类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事隔多年后,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个现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是对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补充和发展,它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考虑到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摆脱了人们对健康的片面认识。

一、躯体健康(生理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辞海》对它的解释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状态。”指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健康,即机体完整或功能完善。同时,还要有对健康障碍的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知识,能够对健康障碍及时采取合理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人们常用“五快”来衡量躯体健康:吃得快。进食时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说明内脏功能正常;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动灵敏,说明精力充沛,身体状态良好;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示头脑敏捷,心肺功能正常;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好,醒后精神状态饱满,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良好,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参照以上“五快”,看自己身体是否健康。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处事态度和谐安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均衡。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我人格完整,心理平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己,并能及时发现并克服自己的缺点;二是有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追求和进取,对未来充满信心。心理健康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释: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保持安定、乐观、并充满活力,能够保障高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良好的应对方式去适应各种外部环境的那种状态。也就是说,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心理都不会失去平衡,并以顽强的毅力去拼搏;对各种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充分发挥身心健康的潜能,积极地显示出生命的活力。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三、社会适应良好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于社会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注重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对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怨天尤人,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去解决。当发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时,能够迅速地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发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社会适应良好也可用“三良好”来衡量:

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关系良好。

四、道德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即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能为人们的幸福做贡献,表现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

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畴,是有其道理及科学根据的。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症而折寿。

善良的品格、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胸坦荡,遇事出于公正,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样便无烦恼,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促进人们健康长寿。

但是,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其胡作非为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心态,食不香、睡不着,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精神负担,必然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其各种器官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最终在恶劣的心境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丧生。

新的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任何集体的、个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讲卫生的行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这种健康观是“机体—心理—社会—自然—生态—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意志力强。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活泼乐观。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心态平衡。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富于同情心。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人际关系良好。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有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表示学生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学生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自己对自己有比较清醒、全面的认识、估计和评价,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有健全、完美的性格。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人生观。他们的性格开朗,对人坦诚,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勤思与多思,有勇气,有创造性。

正确地对待客观现实。敢于面对现实,能将自己的言行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协调起来,能使自己的思想信念行为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二节)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