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健康与亚健康
45438700000007

第7章 亚健康的治疗(1)

对某些亚健康状态人群,其本人甚至包括医生或周围的人都可能有意无意地采取错误的处理方法:长期休养:人在疲劳过度时,会有暂时的疲劳感、倦怠感、注意力涣散、身体不适等,经过休息很快就会恢复。但有些人却因为缺乏常识,认为是自己有了什么病,并因此感到不安,让这一部分人长期休养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有害处。一个人如果长期不工作,会使他们担心自己的前途和收入,从而愈加不安,症状也就进一步恶化。从另一方面看,身体本来没有什么疾病,却令其长期休养,会使这部分人更难从疾病的观念中解脱出来,特别是具有疑病素质者,一有闲暇就注意自己的症状,结果很难逃脱症状的束缚。

长期服药:某些失眠或焦虑患者一般都曾长期服用过镇静药,这可能对缓和不安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根治。服用少量的镇静药对症状几乎没有改变,但稍微加大剂量就容易出现全身乏力、头脑不清、精神萎靡不振等现象,还有可能出现药物中毒。患者在服药期间自然有患病的意识,反而使主诉增多,整天考虑是否要增加药量。

亚健康的治疗有其专有的治疗方案,以下讲述几种医学专业疗法,同学们只需了解就行了。

(第一节)心理治疗

由于亚健康主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也就是说身体有种种不适,而上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医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治疗的一种亚健康状态,所以心理上的原因,常成为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心理原因的解除,症状也就去了大半。因此心理治疗成为亚健康治疗的关键治疗。“亚健康”状态通过自我的身心调节是完全可以恢复的。

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人体自然衰老;心脑血管及其他慢性病的前期,这些都可以包括在心身疾病范围。心身疾病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的出现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所谓心身疾病的概念有以下三个内容:心身反应、心身紊乱、心身疾病。

心身反应:当人们心理情绪发生激烈变化时,伴随而来的机体内部心理情绪状态的变化而产生的躯体反应称之为心身反应。例如,情绪激动时的面红耳赤、恐惧时的毛骨悚然、悲痛时的涕泪纵横等等反应即为心身反应。心身反应属正常的生理反应;情绪反应结束后,躯体反应很快恢复正常。如果躯体反应持久不退或反应激烈过度就会造成躯体的伤害。

心身紊乱:严重的、持久的心身反应如不能很快消退,相反却进一步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和心理活动的异常,则称之为心身紊乱。心身紊乱属于病态的躯体反应。

心身疾病:由于长期的心身紊乱、心理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从而导致代谢失调、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去平衡,继而就会引起机体组织的器质性损害,发生了病理性的疾病。这种伴有心理情绪异常的躯体器质性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最典型特出的心身疾病,由此可以产生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而它的祸害起因是心理情绪的激烈变化。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心理,是心理治疗。

因此心理治疗是亚健康治疗中的关键治疗。

心理治疗一般按如下步骤:

一、认知纠偏

所谓心理问题,或心理疾患,主要是因某事、某物,某种环境使心理失去了平衡,发生了紊乱。而某事、某物、某种环境,各人对待的态度和承受的能力则子然不一。有些人认为是恶劣、困难、挫折,因而恐惧、焦虑、逃避,有些人则不以为然,他喜欢“越是困难越是上”欢喜与困难挑战,与挫折搏斗。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就成为某些人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重要根源。纠正了认知上的偏差,心理上的问题也就基本能得到解决。

认知疗法也是近代世界上用以治疗心理疾患的重要的,主要的一种疗法和手段。

“认知评价”是心理学中一个新颖的现代发展的观点,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观点。现代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学派。主动调节的观点是重要的,但人的主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是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观点的能力,与正确与否有极大的关系。用认知评价观点,对人的异常心理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帮助病人去正确地认知心理症发生的机理,有非常大的意义;“认知疗法”是心理症治疗中的重要疗法;用认知评价观点还可以在预防心理症的发生,和如何保护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在一生经历中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实际上,人生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但是每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有的人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和挫折而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积极找寻新的出路和制定新的方案;有的人却怨天尤人、颓废萎靡、一蹶不振、悲观抑郁,甚或心情突变精神崩溃、病魔缠身;所以之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显著的区别,就在于人们对待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同、评价标准不一、心理准备各异。有的人对困难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估计,他(她)们认为“人生就是战斗”,因此当困难挫折来临时,能应付自如,不但不为所挫,反而更加奋勇;有些人平时乐于安逸,事事顺遂,因而只能看到风平浪静的一面,而不知还会有惊涛骇浪的出现;所以一旦环境一变,困难降临就目瞪口呆、心理失落、情绪突变。其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和不同的心理准备是与人对客观存在的认知评价不一有密切关系。

由此可见,认知评价观点是一极其重要的观点。当然认知评价观点还要受到众多的其他条件与因素相左右,例如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生活工作的环境与条件,以及相处的人群类别和人际关系……这一切在运用认知评价观点和原则时必须考虑在内。

因此在认识“认知”的重要意义时,还必须考虑到:心身统一、社会和谐、主动调节、这三个观点的相互配合。后三个观点的含义可以表述如下:其一,心身统一观点。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定义中,主要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躯体没有残疾和损害;②心理状态稳定和完善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两点就是心身统一。由此可见,医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治疗和预防躯体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要预防心理上的失调和纠正心理心态的紊乱和障碍。这就是心身统一观点的重要意义。

其二,社会和谐观点。在保护和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方面,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是社会和谐观点的意义所在。

其三,主动调节观点。由于人是处在极其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生活和生存,所以人体的内外环境无时无刻无不受到外环境的影响、作用和损害,因此,躯体的偶尔失调和受累是难以避免的,心理上的挫折和失去平衡也常在所难免;但人体中还存在另一种与之抗衡的潜力,如果把这种潜力充分地发掘出来,就能把这种影响和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或予以完全避免;这种潜力的发掘就是就是人的主动调节。这种主动调节的能力,个体间的差异很大,最小的甚至微乎其微,而大的几乎能抗拒、克服任何的挫折与损害。人的主动调节能力也可以说是人的潜力和潜能,如果将它发掘出来,那么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和抗治疾病的能力将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心理医生就是运用“认知”去对病人解除心理上的困惑、疑虑……

人们只要懂得这个规律,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同样也可以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调节。

二、情结疏解

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认知上的问题,是认知出了偏差问题;偏差的持续时间越久,问题就越复杂,陷的也就会越深,解除也就更难,也就是人常说的走进了“死胡同”,或钻进了牛角尖。

心理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它比喻为心理疙瘩,心理疙瘩也就是心理情结,是心理情绪上的结。最初或许只是一个小结,只要及早解开它,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不予重视,不去管它,问题已然存在,那么或许第二个结又打了上去,解结就要多化一倍工夫了……接着第三个、第四个又缠了上去,那么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雪球消融很快,结就不同了。解结没那么容易。结会越缠越紧,解得不得法,没有找到头,那么就会越解越乱,越解越复杂。

所以情结的疏解释亚健康心理治疗中第二个重要内容。

很多人心理平衡的失调,一开始不一定是很大很难的事,有的也许甚至一开始只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由于心中正好不痛快,这个小事就在心中留下了一个小结。当然也有一开始就遭受重大事件造成严重心里挫折者。不论是大事小事,它们都会在心理上留下了疙瘩情结。这些情结都会使正常的心理功能受到干扰,受到损害,致使心理功能失调、障碍、紊乱,进而影响到生理功能的波动、异常,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一系列亚健康的表现随之而来。

人的情绪好坏,对健康的保持维护或者是破坏损害都起着正反两个极端的作用。也就是说,良性情绪可以延年益寿,恶性情绪可以致病、致命。恶性情绪是致病的重要病因。

现代是高科技高信息时代,高度的知识要求和高度的脑力劳动成为现代人最繁重劳动压力强度最大的负担。在这种状态下,情绪的好坏至关重要。情绪影响着生理功能,情绪可以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从而使症状发生成病,情绪就成为致病的病因。

中医古籍中的病因理论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条。(张仲景曰:“千般病因,不越三条,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七情的学说来自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脏志理论,即:“心志喜、肺志忧、肝志怒、脾志思、肾志恐”的论述。内因就是情绪,就是失调的情绪,就是恶性情绪。

一些躯体原来是健康者,是因为遇上了“生活变故”事件的打击(包括社会事件)、冲击,从而产生激烈的情绪波动、震荡,导致心理功能发生了异常,致使生理代谢、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植物神经平衡失调而发病甚或导致器质性变的病人,(即使是其后情绪更甚恶化者,那只是一种恶性循环)其情绪(变化)本身就成为了致病的病因。生活变故,社会事件挫折,任何人一生中都难免会碰到一些,但人对此的反应却都不一:意志坚强者,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情绪波动变化较小,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也很轻微,从而也就不会造成躯体伤害和致病;但对另一些意志比较脆弱、情绪容易失控的人,就会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进而生理功能紊乱而致病。病的轻重几乎与情绪波动的程度成正比。情绪失控越激烈,持续时间越久,对机体伤害愈甚,病也就会愈重,治疗就愈难。一旦失常的情绪,得到控制或经过调整得到恢复,病就能逐渐恢复痊愈。

这些事实都证明情绪是心因性疾病的内因。

情绪致命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有很多事例,情绪可以杀人。

那么,心理平衡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平常说的动脉硬化、冠心病,其实都是有其慢性发展的过程。动脉不是马上硬化的,动脉硬化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把血管堵死了。动脉硬化,每年血管在变窄,一年大约狭窄1%~2%;如果你抽烟、高血压、高血脂,大约狭窄3%~4%;但只要你生气着急,一分钟动脉就可能狭窄100%,当时就死。情绪就有这么厉害!

美国有则报道,一个53岁男人回家,一推门进去见到儿子和妈妈正在吵架,吵得很厉害。他刚想劝几句,还来不及张口,儿子盛怒之下操起水果刀冲他妈妈心脏一刀捅过去,从前胸捅到后胸,当场把妈一刀扎死了。他一看到这种情景就因恐惧进而痉挛倒在地上,当时就死了。法医解剖发现,这位53岁的先生动脉并没有硬化、很光滑的,怎么就死了呢?这属于动脉痉挛闭塞,整个心脏处在高度收缩状态放不开。

还有一个例子,有位著名的科学家,有人告诉他一个消息说某某人死了。这个人原是他的秘书,非常好,跟他许多年,得了病突然死了。这位科学家感到很难受,晚上,他也死了。所以,心理状态对于疾病的发生关系很大,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都可能发生。因此,稳定心态很重要。

在我国小说《岳飞传》中有一则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的的传说,说的是金兀术被岳家军中一员有勇无谋的猛将牛皋所擒获,金兀术是岳家军中的头号凶敌,这使得牛皋欣喜无比,其心中的内在感受可想而知达到了极点,其哈哈哈……的狂笑是情感突然爆发的外显表现;最终,由于这种情感是突然爆发的,达到了应激反应的极限,终于使机体的生理功能的伤害也达到了顶点而发生猝死;反之,金兀术之死,也是同理,他一向自恃强大无比,牛皋更不在他的眼里,今却被牛皋所擒,其不服愤激的心理也无以复加,心中的郁积也达到极限;这种激烈的爆发的应激反应,超过了机体耐受的极限,促使心血管、植物神经功能发生极度紊乱、衰竭而致死。这两个一喜一怒的极端事例是一个很生动的描述人感情内在感受和外显表现的心理动态过程的写照。

由此可见,情不可以郁结,郁结的情必须及时疏解。

情结疏解一般需要请心理医生指导进行,因为这里需要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治疗的技术。

三、精神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