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进,又过了两年,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
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党郡。秦国当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别人抢去,又过了两年,向上党郡进攻,等到赵国大将廉颇率援军到达时,上党郡已经陷落。而秦军仍锐不可当地向赵国进攻,廉颇节节失利,最后退到长平关(山西高平),构筑营垒,坚守不出。廉颇认为秦军远来,一定不能坚持多久,他将等到秦军撤退时,再行出击。而秦国看出,如果不除掉廉颇,就不可能歼灭赵军。
秦国派人在赵国首都邯郸(河北邯郸)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已经丧失了锐气,所以屡战屡败。他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已成为一个懦夫,不敢出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不出来当统帅,秦国一定赢。”赵王听信流言把廉颇免职,任命赵括继任。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绝顶聪明,口才极佳。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有人说:“将门虎子,真是不错。”但赵奢不以为然地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他说起来如此轻松,一旦担任大将,必定失败。”
所以当赵括被任命为大将后,老母立刻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不要派遣。”赵王以为老母谦让。老母说:“他父亲领兵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命令发布的当天,就住进军营,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过问家事。遇到困难,必定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敢自以为是。可是赵括刚被任命为大将就威风凛凛,军营之中,没有人敢对他仰视。赏赐给他的财物,全运回家。他父亲死时曾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可让赵括做大将。”
赵王还是不肯改变任命,老母请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万一丧师辱国,但求赦免我们全家。”赵王同意了。秦王得到赵括当大将的消息后,任命各国最畏惧的白起做大将。
惟恐白起的威名使赵括恐惧,不敢出战,那就捕捉不到赵军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斩首。
赵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进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平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
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46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40万人,全部投降。白起命这40万降卒,进入长平关附近一个深谷中,把深谷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抛下土石,40万人全被活埋。赵国从此没落。
人们把赵括打仗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败涂地的事归纳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只懂理论却不会实际应用。
言行导航
赵母虽不懂军事,但却从赵括善于高谈阔论、纸上谈兵,而不能和下属同甘共苦这一点便知道儿子不是将才。将才必是知兵法、慎对敌、拘小节之人。赵王察人不明,临阵换将,不听规劝,终致大败,可谓咎由自取。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历史没有留给赵括以改过立功的机会,但留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和经验。
鉴古思今,引以为戒。我们既不能犯赵王那种刚愎自用,昏君偏信的错误;更不能再犯赵括那种纸上谈兵,盲目冒进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