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
一连看了几篇抨击教育技术的文章,一下子有点感觉,是不是痛快,还是什么呢,说不准,反正不是高兴。的确,在本科四年里,在同学当中只听到对教育技术的非议。说明什么问题呢,在教育技术专业迅速在高校中蔓延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它蓬勃发展的一面,在其背后隐藏着的是成功或者失败,要是成功,它的代价什么,是谁付出这些代价的?
在目前来看,教育技术要考虑好两个问题:它能够为教育带来什么——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问题,本专业学生对专业的满意程度问题。
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众说纷纭了,持有批评观点者到处可以挑出这个问题的毛病,持有乐观意见的看好教育技术的未来必将前途光明。教育技术在目前来看主要目的还是在于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过分地追问它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逻辑起点等会走到一定的误区。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教育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不少实验,而且总结了不少在专业范围内有影响的经验、原则和理论等。但是这些实验是不是真的就是成功的呢?到中小学做实验的时候,老师们是以怎样的态度参加实验的?得到的数据是不是真是的反映了实验的过程?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地追问。我听说了有不少中小学老师对这些实验有埋怨的情绪的。听某一老师在堂上说,中国的教育实验没有一个得到与预期结果想违背的结论。我看这不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家就那么厉害吧。
当然不能否认,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教育技术存在很多真理。可是还是有个问题,这些研究成果能不能被应用呢?是不是只在成果汇报那天就在课室上演之后就了事了呢?某堂课上,一位老师说,在远程教育中,我们做的课件有两种,一种是按照教育技术先进的理念设计的,一种是非常普通的,接近课堂搬家的。区别就是,前一种是用来评比的,后一种是用来给学生用的。我们在一味地追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等理论,大有百家争鸣之势,是不是应该考虑最根本的东西,它能够为教育带来什么?
在我们还做为一名本科生的时候,我们主要关心的不是专业以后的发展,我们关心毕业以后应该怎么走。这个或者在教育技术大师们看来我们太肤浅了,行行出状元嘛,你就认真读书就行了。但,不是个个能当状元。在一个专业中占绝大多比例的是大专生和本科生,不是老师或者研究生。一个专业的普及而且要在大众中形成一定的影响,靠的是大专和本科生。要靠这些人去宣传和影响大众。单单是靠AECT来改变自己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本专业的学生对教育技术持有非常不满的情绪,还有可能在社会上得到别人的满意吗?作为本科生,与之有最直接关系的是就业问题。主管领导在就业率这些数据面前,绝对是看不到学生背后的想法的。就业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联系着。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系统思考与高效学习能力的毕业生,于我看来大多数的本科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培养不出这种毕业生。是定位错了呢,还是在培养过程出现了问题?
是啊,教育技术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人希望他会跑,但这时他往往是跌倒的,在旁边就不免有人责怪了,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鼓励他学会不舍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直面小老外
各国小老外到中国来学习,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教师、学校带来全新的感受和变化。小老外家长们的育人观念和小老外们求异自力的能力给学校带来很多新鲜的活力,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都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通过直面老外、深入交流,小老外及家长的一些理念和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借鉴、很多的启示;也和我们的观念和做法产生一定的碰撞与差异,使我们有对比、有思考、也解开了当前教育的一些疑惑。
很多老外在选择学校时却有着自己的择校观。韩国家长认为,一所学校只要具备了教育的必备设施和师资,只要能满足孩子教育的基本需求,就不一定要选名牌校和贵族学校。他形象地比喻说:“如果一个人一件棉衣已经可以使他御寒,为什么还一定要买皮衣穿”。日本、德国的家长也认为,在我住宿的地方就有一所比较好的学校,我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呢?他们对我们中国一部分家长在千方百计、甚至勒紧裤带、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名牌小学感到不可思议。国外家长在择校时更看重的是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们不希望孩子整天在教室里看书、做作业、考试,更注重孩子能力得到提高,也许他们看中我校正是基于这一点,学校求新的办学理念和宽松的教学环境与他们本国相近。德国家长说:“在德国小学生只上半天课,下午孩子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活动参加,如游泳、踢球、唱歌等,如果不想参加,在家看电视也可以,学习非常轻松。”在韩国中小学没有特别好坏校之分,都是就近入学,只有到大学才有精英教育。在日本,一学期教学任务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书本上很多内容都很浅,很贴近生活、贴近孩子的实际,学生学习很轻松。有时一张考卷学生今天做不对,明天可以继续做,同样一张卷子直至这个学生全部做对为止。让孩子树立自信心,个个感到我能行,人人都有成就感。
孩子上学了,爱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天性。但在具体做法上,中外家长却截然不同。现在每天早晚小学校门口都聚集着很多家长,他们是来接送孩子的。有退休的爷爷、奶奶,还有匆匆忙忙赶着上班的爸爸、妈妈。他们不辞辛苦,常年如此,乐此不疲。尽管外国学生来中国后人生地不熟,加之语言不通,有的也是一年级新生,按理说困难要比中国学生多得多;但是能第一次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到校报到后,以后几乎每天都是孩子一人独来独往,他们的母亲基本上是全职太太,但都没有人接送。带着疑惑我们询问了外国学生。他们说:“爸爸说‘自己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别人帮忙,可以自己去上学,就不要别人送’。”有的家长有私驾车,但还是给孩子买了月票,让他们乘公交车上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外国家长放手较多,让孩子独立自主体现在小事之中。
一位二年级韩国小朋友上学后呕吐,肚子不舒服。老师同样采用和中国孩子一样的方法,打电话给这位韩国学生在家的妈妈。他妈妈接电话听完情况后,问老师,我孩子的腿有没有问题呀?老师爽快地说:“他的腿没问题。”家长笑着说:“他的腿没问题,就应该让他自己走回来呀。”教师这才恍然大悟,深感到中外家长教育方法的不同。
一位韩国小朋友在校打了一位中国小朋友,把这小朋友的脸挖破了,老师请韩国小朋友的家长下午到校来解决问题。中午,家长打电话给老师说:“老师,学生的事应该让他自己解决,让他自己学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下午,这位韩国学生一到校,就跪在学校大门口,任何老师劝说都没用。老师吓坏了,立即跑到校长室找校长去解决。校长来到校门口后,问这个学生为什么不站起来?他哭着说:“要被打的小朋友原谅我,我才能站起来。”最后,他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得到谅解后才站起来。爱孩子不宠孩子,教孩子不包办孩子,外国家长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中国我们的家长普遍比较看重学生的成绩,每次考试后,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到一百分,有时孩子考了90多分,家长还是埋怨,希望孩子考得更好。家长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多,注重学习结果分数的很多。中国家长回家问孩子最多的是:“你今天听老师话没有,作业写没写?”外国学生家长问孩子最多的是:“你今天在学校快乐吗?,今天学校有什么高兴的事?”他们不太看重学生分数的多少,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尽力了,努力了就可以了,分数高低不是优劣的关键,基础教育更重要应该是注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外国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求异思维也让老师耳目一新,德国学生宁凡在美术课上,老师让学生临摹画苹果,同学都在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认真画苹果。只有宁凡例外,在纸上画着城堡,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不按要求去画?”他回答老师:“我为什么要和你画的一样,我要画我喜欢画得画。”在涂颜色时,老师要求学生给苹果涂上红颜色,他说:“丑死了。”他叫同学涂上了黑颜色,他认为这样更好看。宁凡的举止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是否应该改一改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求异求变,不拘以一种形式,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但也给老师带来困惑,规定的教材内容是否可以随意删改,统一的教学任务如何完成?该不该满足学生的兴趣?该如何评价他们?我们企盼着教育权威部门给一个答案。
在电脑课上,同学还静静地等老师布置学习内容,韩国学生已经将电脑打开,又迅速的把电脑桌面上的卡通图删去,换上“大韩民国万岁”。他们的大胆、无拘无束让我们的学生目瞪口呆。这引起我们反思:在我们平时的教育管理中,是不是也应该对学生少一些拘束,多一点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放开,少一些管理,多一些空间,让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诞生!
外国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也让中国学生刮目相看。宁凡到校才一个月就会用中文背古诗了,他兴奋得对老师说:“我能不能在全班的晨会上背给全体同学听一听?”老师肯定了他这一想法。在第二天的早操上,他就迫不及待得说,怎么还不让我背呀?当班主任满足他的要求后,他高兴得又蹦又跳,愉快地笑了。接着他又向老师提出,我还会默写了,能不能让我在黑板上默写给大家看啊?老师又满足了他。其他同学听了,感到自己远不如宁凡大方、会展示自己。
在接触中,我们感到外国学生的学校、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很具体、很小、很细化,主要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学习的小事中,非常具体、实际。日本学生家长介绍说:在日本,对孩子没有什么空洞的口号,一定要树立什么远大的理想,不是从小就向孩子灌输长大当科学家、歌唱家、作家等,使孩子愿望可望不可及。只要孩子想当面包师、小木匠等都可以,但是在孩子刚刚懂事时就教育孩子一定要懂礼貌,看到人一定要鞠躬、请教,而且绝不迁就孩子。孩子从一两岁起,出门就一定要随身携带垃圾袋,教育孩子不随手乱扔垃圾,随时把废物装在垃圾袋里,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小事抓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孩子就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