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3册)(选题报告1)
4557100000044

第44章 星云月三赋(2)

大概乌云是以雨为矢同太阳作战的吧,那雨一停,太阳可能就要反攻起来了。这时的乌云已经弹尽粮绝,几小时以前整合起来的兵马,现在是丧魂失魄,溃不成军,大有不堪收拾之状了。只见狼奔豖突,顷刻间纷然瓦解,无影无踪。太阳卷土重来,君临下界,天晴了。

整天艳阳高照,也许不觉得太阳的妩媚。雨过天晴之后,特别是旅途遇雨又天晴,太阳也像换了新的,光华格外灿烂。天空和万物都像新洗过了,空气就不用说了,像新充了更多氧气。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什么神仙画家从天庭跑过,信手运笔,轻轻抹在青山之旁,蓝天之上。又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若飞,若停,吸之若来,吹之若去。这时候,你鼻翼歙动,只觉洁净清爽,沁人心脾,纵目四望,只觉耳目一新。

但那一天,使我最为心荡神怡,思绪飞越的是登上飞机以后看到的云景。我是头一次坐三叉戟飞机。我的眼睛盯着窗外,飞机碰着云了,钻进云层了。不,我们高高地在云层之上了。真有意思:原来我们往常看到的云都是离地面较低的,尤其是乌云。当飞机越过一万多米的高空以后,一幅真正瑰丽的影云图出现了。谁能想到,几个小时以前,在地上仰望苍天看到的是那样一副面孔;几个小时以后,在你的脚下,却看见了这样一副仙姿。连绵起伏的云山絮岭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由一色汉白玉雕砌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宫阙亭榭,高高低低连成望不到头的长街新城。金色的阳光把这些银色的山峦和楼台勾出了鲜明的轮廓。借用“银装素裹,分外妖烧”几个字来描绘,倒是十分妥贴。还有那用白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散漫的巨象,大度的白猿,从容的骆驼,安详的睡狮,肥硕的绵羊,伫立雄视的银鸡,或卧、或坐,或行、或止,都在默默地体味这空蒙的仙境中片刻的静美。我也有点像驾着祥云遨游九天的神仙了。但由于老习惯的驱使,我又抬眼仰望天空。呵,湛蓝湛蓝,高远莫测,一丝儿云也没有,一点儿尘也看不见,冰清玉润的月牙,像是“挂”在南天上,可细看,又无依无托,使人觉得好似从哪里飞来的一把神镰突然停在了那里。我心想,这才是天空的真面目呢。人们往往把云和天搅混在一起,其实云层和天空本是两回事。“拨开乌云见青天”之“青”,原来是只有站在云头之上才能体会得到的啊。

这时候,我脑海里忽然涌出许多作家在书中对云的千姿百态、千娇百媚的描写,但一同我眼前亲见的景象相比,却都有点失色了。记得上学时读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诗中礼赞云神“烂昭昭兮未央”,“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我很钦佩屈子“精骛八极,心游万初”的想象力,但对云中君的感觉终较模糊,有了这一次亲历,云神的形象在我脑中有点根梢了。

当我结束这次空中旅行的时候,一个极普通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田野里的禾苗因一场夏雨刚过而变得生机盎然。于是在我脑海里迅速闪过一个念头:无云何来雨,无雨何来五谷丰登、牛肥马壮、新房林立,我儿时的遐想,真还包含着点辩证法的萌芽呢。

人的感觉常常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月白风清的春宵,星河灿烂的夏夜,飞彩流辉的中秋,星月无光的风夕雨夕,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不同的面目。不同心境的人对夜的想法也是不一样:情人们爱夜的神秘,闲人们爱夜的清幽,劳动者爱夜的松弛,知识者爱夜的安静,盗贼和阴谋家爱夜的黑暗。

我爱夜,爱月色。

住在山中,月出得迟,有时接近四更的时候,才从山坳里吐出半轮月来。若在崇山峻岭之中,常有山高月小之感。但一旦千山万壑之中、苍茫云海之间烘出一轮满月,试看云状、月色、山影,深深浅浅,明明暗暗,确有一番景致。

住在江边海滨,景象可就不同了。西山金乌坠地,东海玉兔徐升,就好像从海浪中出生一样。月挂高空,却见它在江流海浪中翻涌。月光水光,你映我照,千里万里,无处不明。

在城市里,尽管高楼鳞次栉比,绿树夹道掩窗,华灯如星光闪耀,戏剧电影如家常便饭,常常把月亮的姿色遮没下来,或者被弄得支离破碎。但不少人仍然保存着赏月的兴致,尤其在元宵、中秋、周末、假日。

若在平原旷野,欣赏月色也许味道更浓。那里,当然也免不了有风沙蔽月的黄昏,愁云惨淡的晚上。但时逢三五的春宵、夏夜,天上一轮捧出,白日的炎热、尘土、汗雨、吃喝都慢慢停了下来,退了下去,人们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上。由白日守在自己的劳动岗位上,得闲环顾四周,发现环境变了:月光溶溶,如纱如绸,如银如水,洒满小院、全村、整个大地,树影、屋影、人影,朦朦胧胧,影影绰绰。天更宽了,地更平了。陶令公这样写过:“昭昭天宇阔;皎皎川上平”,真算是道出了平原月色的特点。在这种时候,人们如梦如幻,如醉如痴。洗澡、谈天、做针线、听收音机,极度的放松,充分的休息,全由着你,月光总照着你。

我曾经饱赏过各种各样的月色,我由不得称美月色!

月色,看上去清冷。“影自娟娟魄自寒”。古人这样解释过,《淮南子·天文训》说:“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龙城录》上记载:唐玄宗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现今,科学已经揭开了月宫的奥秘,像这样幼稚的说法,人们已经清楚,那是感觉加想象的产物。不过,有点意思的是,它们倒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说月亮有个寒字。寒,使月光清冷,但我总觉得,这是因为月亮的脾性爱洁净。一弯月牙挂在天边,一轮满月升在中天,真像新磨过的银镰,新拭过的宝镜,新洗过的玉盘,纤尘不染,清光四溢,令人观之醒神益智,清心寡欲。迷人的月色像透明如水的水晶花,露水不停地为它洒水,薄雾不停地为它洗尘,有时宁愿多费一些露雾使它结成霜,也不使它蒙垢。有时,可恨的乌云硬要来玷污它,它躲藏,抗争,冲破云片,这样的时候,地上的花儿也为它手舞足蹈呢。人们不是经常看见“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动人情景吗?人们总是愿望月宫洒下更多的清光,辛幼安曾经这样幻想:“斫去桂娑婆,人道是,清光更多。”

人常说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似乎孤独是月的怪癖。我说,它不是孤独,是静谧。同熙来攘往、人声鼎沸、虎争狼斗的白昼比起来,夜是萧索的。但是,请看月里嫦娥的周围不是也有不少陪伴者吗?宫中家里是不用说了:仙子在练功,吴刚在酿酒,蟾蛛在装饰琼楼,玉兔在研制新药。周围呢?清风是最亲近的伴侣,星星在交换着鼓励的赞许的目光,有时白云在天边和身旁逡巡。空中,仙鹤偶鸣,祥鸟时过,鸣雁北去,乌鹊南飞。地上,飞萤闪闪,蟋蟀卿卿。最令人欣慰的是,人间专有“浩歌待明月”者,电影、戏剧装扮得良夜生色,歌声、琴声、书声,低吟浅唱,意趣盎然,更不用说夜战劳动者的欢声笑语了。

其实,月亮自己并不感觉孤独,只要看它那开朗的面容就知道了。但它确是娴静的,它带给人们的是难得的静谧,尤其是在噪音甚嚣尘上的都市。这静谧,对于深夜仍为人民的事业而操劳的领导者们,对于精思妙想的科学家们,对于呕心沥血的文艺家们,对于伏案备课的教育家们,对于苦读深钻的青年学生们,对于各式各样辛苦了一天的劳动者们,是多么宜人,多么可贵!这是一种幽静之美。这种美,蕴藉含蓄,更加令人沉醉。大概正因为这样,自然界和社会中常有力量来破坏它。无端风雨,遮天蔽月,使人不得不“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兵荒马乱,无心赏月,“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祖,”“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无谓的疲劳催人昏睡;难以排贵遣的忧思令人目眩;夜的静谧受到破坏,人们是痛苦的,但由是而更加感到静谧可贵。

月的姿色是值得爱的,月的品格更加值得人敬。太阳是辉煌灿烂、光芒四射的,它给人无限生机,月亮也许比不上它的威力和威风。据说,即使满月时的月光强度,也只有白天太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但月亮自有太阳不及之处。它是那样落落大方,宵从海上来,晓向云间没,竭尽全力为人们做好事。挚友的想念,它可以代为寄送。游子的乡思,它可以代为传达。诗人的幻想,它帮助插上翅膀。它对情人们也许格外热情。据传说,唐朝有个叫韦固的,月夜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往前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月下老人确实够热心而又周到的了。你看,他用夜色隔断世人的目光,用月色照亮情人的眼睛,用寂静来衬托情人的软语娇音,传达对方心房的跳动,又用凉意来促使情人偎依,更有那“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至于愤世嫉俗者,借月光编织忧愁的丝缕,邀月老同酌共舞,问答解疑,以释胸中块垒。

月,它泛爱众生,无一点儿偏心,无半点儿偏狭。它君临人间世,宛如一支奇异的巨大的天灯,把清辉普洒。李白一次在洞庭湖陪其族叔李哗等泛舟,幻想乘南湖秋水上天一游,还打算“且就洞庭将月色,赊船买酒白云边”。其实,李白是多虑了:月色虽美,尽管享用,用不着花一个钱去买。史书上记载有不少家贫苦学,借月光读书而成就事业的人。南齐考城有一个叫江泌的,夜晚随着月光读书,月光西斜的时候,他拿着书爬到房顶上去读,有时读困了,从房顶摔到地上,他就重新爬上去再读,此人后来成了名人。月光就是有这个脾气,无论是琼楼玉宇,还是蓬牖茅椽,无论是山间平原,还是江河湖海,不管他达官贵人,抑或小民百姓,不管他古人,抑或今人,万代同辉映,千里共蝉娟,都在同一个月亮的惠顾之下。它爱人间总是那样执著:玉户帘中卷不去,持衣砧上拂还来。无论是万姓仰望的时候,还是万籁俱寂的时辰,它都默无声息地卫护着人们。照遍各式各样的楼阁草房,泻进透光的柴门和雕花的窗棂,抚摩着安眠的人或有心事睡不着的人,无声无息,有始有终。最使人感动的是,它做这一切的时候,一点也不顾及自己有无好处,也没有半点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念头。人们知道:它自己并没有光,而是借了太阳的光。人们看见:它把人间万物的影子留在地上,而把自己的倩影藏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