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奥秘丛书-美妙的蓝色世界
45616200000002

第2章 “海”和“洋”(2)

1952年12月16日,一艘美国轮船正航行在地中海意大利西部附近的海面上。此时正值狂风大作,突然,船上爆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整个船体在瞬间被折成两半。一半被抛上了海岸,重重地落在沙滩上;另一半连同14名船员一起被冲入大海,葬身鱼腹。

这次海难事故发生后,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罪魁祸首——海浪。

说到这里,你想必该明白了,那块落入灯塔看守人小屋里的石头,对于力大无穷的海浪来说,难道不是一个任其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小小玩物吗?

咆哮的西风带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无风不起浪。”这形象地说明了风与浪的密切关系。这种因风而引起的波浪,也称风浪。

世界的海洋中有许多举世闻名的风暴区,风急浪高,推波助澜,给航行带来很大困难。太平洋、南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墨西哥湾、北海以及南非好望角附近海域,都是以风浪著称的海区。

南非好望角附近海区位于南半球中高纬度,正处在世界闻名的“咆哮的西风带”,在强劲的盛行西风控制下,全年约有100多天浪高都在6米以上,特大的巨浪高15米左右,是世界上风浪最大的海区之一。这里曾经被称为“风暴角”,后来,才改名为“好望角”。

位于欧洲大陆与大不列颠岛之间的北海,也经常有风暴发生和巨浪出现。风暴期间,北部风浪高达8~10米,南部也达6~7米。1949年和1953年曾发生了两次特大风暴潮,出现过危害很大的风浪。1953年1月31日那一次风暴,掀起十几米高的巨浪,水位比平均高潮水位高出3.7米,致使荷兰西海岸和英国东海岸许多地方被海水淹没,2000多人丧生。1979年12月15日,北海海域又遭受了一次特大风暴的袭击,狂风以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席卷海面,掀起的巨浪高达15米。这次大风暴,除造成船只遇难外,还使沿岸的港口设施和居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世界上最高的风浪可以超过30米,如果船只航行中遇到它是十分危险的。

1956年4月2日,前苏联考察船曾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麦阔里岛以南600公里的海面上,拍摄到浪高24.9米的壮观的风浪照片。1933年1月6日,美国海船“拉马波”号在菲律宾至美国西海岸的太平洋中航行时,测到的海浪高达34米,当时风速达每小时126公里,这是目前人们观测到的世界海洋中最高的风浪。

无风三尺浪

看到这个标题,你也许会想,这不是与人们常说的“无风不起浪”相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居住在西部印度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居民,经常在风和日丽的时候,看见海岸边上出现很高的波浪,有时浪高竟达6米以上,而且可以持续两天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他们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经过科学家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些波浪并不是当地“土生土长”出来的,而是从大西洋遥远的中纬海区“邮递”过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风浪在形成过程中获得大量的能量,风停以后,波浪仍可继续向前传播,有时甚至能传到很远的无风区去。这就是在风和日丽的条件下也能涌起巨浪的缘故。所谓“无风三尺浪”、“风停浪不停,无风浪也行”,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在风停止、减弱或转向以后所残存的波浪,以及从远处传到无风海区的波浪,就叫做涌浪,也称为长浪。

风浪的传播速度很快,涌浪的传播速度更快。涌浪可以日行千里,远渡重洋,“远远”传播。因此,涌浪也会“跑”在风暴前头,向人们报告“风暴随后就到”。在晴朗的日子里,海面上如果发现涌浪,而且浪越来越急,越来越大,就可能有强烈活动的气压中心正在向这里移近。例如,在我国的东海沿岸,当台风中心在400海里之外的太平洋上向海岸移动时,当地即可以观察到由台风中心传出来的涌浪。所以在海滨广泛流传着一句谚语:“无风来长浪,不久狂风降。”

前面提到的海浪,都发生在海洋的表面。那么,在海洋深处有没有波浪现象发生呢?

海洋水是具有粘滞性和连续性的巨大水体,海面发生运动形成波浪时,波浪会向下传播。只是,由于海水深度的增加,波动的阻力也随之增大,能量逐渐消耗,波浪逐渐变小,以至消失。一般说,波浪运动传播的深度多为400米左右。尽管海洋表面巨浪滔天,深海水仍然是一片宁静的。

在某些海域,虽然海洋表面没有波浪,但深海内部却有较强的水体波动现象,被人们称为内波,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内波与发生在海面上的波浪是完全不同的。

洋流

海洋中的海水,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从一个海区流向另一个海区,人们把海水的这种定向运动称为洋流,也叫做海流。

海流与河流有很大的区别。海流比陆地上的河流规模大,一般长达几千公里,比长江、黄河还要长,宽度相当于长江最宽处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河流两岸是一目了然的陆地,河水与河岸界限分明;而海流在茫茫大海中,海流的“两岸”依然是滔滔的海水,界限不清,难以辨认。

海洋中的这种“河流”,曾协助过许多航海者。哥伦布的船队,就是随着大西洋的北赤道暖流西行,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穿过麦哲伦海峡后,也是沿着秘鲁寒流北上,再随着太平洋的南赤道暖流西行,横渡了辽阔的太平洋。

另外,海洋中的这种“河流”,还能0为人们传递信息。当船员航行在海洋上,有时他们会把装有各种文字记录的瓶子投进海洋,就好像陆地上的人们把信件投入绿色的邮筒一样。这种奇异的“瓶邮”,为人类认识洋流、传送情报做出过重大贡献,也发生过许多非常有趣的故事。

美国的一个叫作道格拉斯的年轻人,于1956年的一天从佛罗里达州的海港驾着游艇驶向大海,打算在海上玩个痛快。他的妻子则在家里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等待着他的归来。可是,他这一去便杳无踪影,尽管海岸防卫队出海反复搜寻,也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两年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有关部门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澳大利亚的来信。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封信和一张没有填上数字的银行支票,支票上的签名正是失踪的道格拉斯。支票上的附言写道:“任何人发现这张字条,请将此支票连同我的遗嘱寄往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海滩我的妻子雅丽达·道格拉斯收。由于引擎出故障,我被吹向了远海。”信上说,支票和附言是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北部的阿伏加海滩上一个封紧的果酱瓶子里发现的。

美国的佛罗里达海岸距离澳大利亚的悉尼,大约有4.8万公里。小小的果酱瓶,横渡了辽阔的大西洋漂到非洲,再横渡印度洋进入太平洋,最后来到遥远的澳大利亚海滨。

再看下面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