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奥秘丛书-美妙的蓝色世界
45616200000009

第9章 巨大的水库(4)

贝类也称软体动物,其身体全由柔软的肌肉组成,身体外部大多数有壳。

贝类的种类繁多,最普遍和珍贵的有牡蛎、贻贝、扇贝、蚶、蛤、蛏、香螺、鲍鱼及珍珠贝等。许多贝类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有些可作为医药材料,有些外形奇特,色彩鲜艳,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下面叫我们来了解它们当中的几种:

牡蛎,北方叫海蛎子,南方叫蠔。在中国沿海分布很广,有20多种,常见的有褶牡蛎、近江牡蛎、密鳞牡蛎和大连湾牡蛎。前两者分别为浙江、福建、台湾和广东的主要养殖对象。大连湾牡蛎仅为渤、黄海出产的一种,以大连湾产量最多。牡蛎养殖在中国贝类养殖中占的面积最广,约28万多亩。

贻贝,又名“壳菜”,北方叫“海红”。干制品叫“淡菜”,是富有营养的珍贵海产食品。贻贝在中国沿海广泛分布。现已发现的有几十种。其中进行人工养殖的主要有紫贻贝、厚壳贻贝和翡翠贻贝。紫贻贝主要产地在辽宁和山东沿海;厚壳贻贝产于辽宁、山东、浙江和福建;翡翠贻贝主要产于广东和福建。

扇贝,因它的贝壳似扇面而得名。扇贝闭壳肌发达,味道鲜美,干制品称“干贝”。是名贵的海产食品。中国沿海约10多种,主要有栉孔扇贝、日本日月贝和长肋日月贝。前者仅产于黄、渤海,后两者分布于南海,以广西沿岸最多。

蚶子,中国沿海有20多种,其中资源丰富、产量高的是毛蚶和泥蚶。毛蚶个体较大,栖息在20米以内的近岸浅水区,以渤海产量最高。泥蚶生活在潮间带的泥滩上,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较重要的采捕和养殖对象。

鲍鱼,一种名贵的海产食品。鲍鱼不是鱼,而是爬附在浅水低潮线以下岩石上的一种单壳软体动物,栖息在沿岸水质清晰、水流急湍、藻类丛生的岩礁地区。中国沿海分布甚广。北方最多的是皱纹盘鲍,也是最重要的养殖对象,产量占鲍鱼总产量的70%。南方常见的是杂色鲍和耳鲍。在辽宁、山东、福建、台湾和广东都进行了人工养殖鲍鱼。

珍珠贝喜欢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国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海皆有分布,主要产地广东。以广西合浦出产的珍珠贝最为闻名。中国主要有珍珠贝、大珍珠贝、马氏珍珠贝、企鹅珍珠贝等品种,并以马氏珍珠贝最普遍。

我国近海的甲壳类资源也极其丰富,仅南海就有200多种,常见的有几十种,最主要的有毛虾、对虾、新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鹰爪虾、仿对虾、长臂虾、龙虾、三疣梭子蟹、远游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锯绿青蟹、日本蟳、双斑蟳、绒毛细足蟹、日本关公蟹等。

对虾因过去市场上以对(两只)论价出售而得名。肉味鲜美,富有营养,虾肉含蛋白质20.6%,脂肪仅0.7%,并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高级滋补品。中国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喜温惧寒,随季节作洄游移动。越冬场在黄海南部(北纬34°~36°、东经122°30′~124°30′)。

春季随着水温回升,对虾性腺(雌)逐渐发育,分散在越冬场的对虾开始集群。3月进行生殖洄游,除两支游向海州湾及乳山近岸于5月产卵外,主群北上,绕过成山角后分成两支:一支游向辽东半岛东岸、鸭绿江口一带;另一支进入渤海海峡后,分别游向辽东湾、渤海湾及莱州湾河口并在,附近产卵。产卵后,亲虾大多死亡,幼虾在河口附近觅食成长。到10月中,当年幼虾已基本成熟,开始交配。以后,随着水温下降,对虾开始越冬洄游,游向黄海中部分散越冬。对虾体型较大,繁殖力强,生长快,产量较高,渤、黄海最高产量达4万吨/年。中国已大力发展对虾的人工养殖,现已发展到50多个县、市,面积达10多万亩。

鹰爪虾是一种中型经济虾类,甲壳厚而粗糙,呈棕红色,干制品称“海米”。中国沿海广泛分布,以山东沿岸产量最大。黄、渤海的鹰爪虾于12月至翌年2月在石岛东南水深60~80米的海域越冬。3月开始生殖洄游,一支游向山东半岛南岸;一支越过成山角,除部分向北至辽东半岛东岸外,主支游至烟威产卵场或通过渤海海峡,游至渤海三大海湾各河口附近产卵。幼虾在附近较深水区索饵。10月水温下降,又开始越冬洄游,12月陆续进入越冬场分散越冬。

中国蟹类中产量最大的食用蟹是三疣梭子蟹,他的头胸甲呈梭形。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渤、黄、东海较多,尤以渤海产量最大。每年4~10月,在浅水区或河口附近产卵,4~5月间产卵最盛,冬季便游至较深海区。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另一类重要的捕捞对象是海参与海蜇。

海参属棘皮动物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珍贵的营养品。海参在中国分布很广,渤、黄、东、南海皆产。种类很多,中国近海有100多种,仅西沙群岛附近就有20余种。中国常见的海参有刺参、棘锚海参、柯氏瓜参、纽细海参、黑乳参、梅花参、海老鼠、蛇目白尼参、二斑白尼参、辐江参等。刺参产于黄、渤海,以辽宁、山东沿岸产量较大。梅花参产于南海,以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产量较大。

海蜇是一种透明膜质的腔肠动物,属水母类。它具有生命期短、生长快及繁殖力强等特点。中国沿海常见的海蜇有4种:海蜇、面蜇、沙蜇和黄斑海蜇。前3种主要分布在渤、黄、东海,尤其第一种,是分布广、数量最多的种类(东海最多,黄、渤海次之),它的产量占中国海蜇总产量的85%左右。黄斑海蜇是一种热带性水母,主要分布在南海。海蜇喜栖息于高温、低盐海域,水深5~40米深处。以浮游生物为食物,自游能力差,随波逐流。

每年夏季当台湾暖流势力增强或东南季风盛行时,海蜇漂游北上,6~8月到达东、黄、渤海沿岸,形成鱼汛。

除了动物,海藻是海洋中较常见的植物,绝大部分属于较低等的藻类植物。海藻是无胚的,具有叶绿素自养叶状体的孢子植物。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之一。

海藻的种类很多,按所含的色素、形态、构造与繁殖可分为九门:绿藻门、眼虫藻门、甲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褐藻门、红藻门及蓝藻门。除绿藻、褐藻、红藻及蓝藻四门为群体或多细胞体的底栖藻类外,其余五门绝大多数为单细胞的浮游藻类。浮游藻类约占所有藻类的99%。它们是海洋中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代表海洋里的初级生产力,构成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但因它们个体甚小,不能被人们直接所利用,所以一般说的海藻资源主要指褐藻、红藻、绿藻和蓝藻等定生藻而言,其中有生产价值的是前两者。

褐藻种类有1500种左右。中国北方海域的种数多于南方。常见的褐藻有海带、裙带菜、水云、黑顶藻、网地藻、团扇藻、铁丁菜、酸藻、萱藻、囊藻、幅叶藻、鹅肠菜、点叶藻、鹿角菜及马尾藻等。

红藻的种类更多,约3000种之多。常见的有紫菜、江蓠、石花菜、红毛藻、海索面、鸡毛菜、珊瑚藻、蜈蚣藻、海萝、麒麟菜、叉枝藻、红皮藻、软骨藻、仙菜等。

海带呈褐色而有光泽,藻体由“根”(假根)、柄、叶三部分组成。其“根”并非用来吸收养料,仅起固定作用。养料全靠叶片吸收。海带是两年生的寒带性藻类。喜欢生活在水流畅通、水质肥沃、夏季水温不超过20℃的海域,因此,过去多在北方海区养殖。1957年,中国成功地把海带养殖移到南方。海带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食用外,可医治甲状腺肿大,还可提碘、甘露醇、褐藻胶等工业原料。

裙带菜是一种一年生植物。藻体也分“根”、柄、叶,内部构造大致与海带相似,但不同于海带,它是温带性藻类,生长在离岸较远、受淡水影响较小的岩礁上。中国辽宁、山东和浙江沿海均有分布。

紫菜也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用海藻,叶子扁平,薄如蝉翼,粘滑,下部有盘状或半球状的固定器(假根)附着在岩礁上。中国的紫菜约有10种,分布很广,南从海南岛、北到辽东半岛沿海皆有生长,比较常见的有圆紫菜、长紫菜、甘紫菜、边紫菜和坛紫菜等。过去中国的紫菜养殖多停留在自然采苗和人工繁殖,现已实现人工采苗养殖法,使紫菜的人工养殖投入大规模生产。

江蓠也一年生植物,色暗红或褐绿,多分枝,呈圆柱和扁形,生长在低潮线附近的沙砾上。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真江蓠、绳江蓠、脆江蓠、粗江蓠、鞭江蓠等。江蓠藻体含有大量藻胶,也是制作琼胶的良好原材料,若与石花菜混合可制冻粉。中国沿海各地均已大规模养殖。

石花菜有紫红、深红等色,为多年生温带性海藻。体内含有大量胶质,除食用外,是制作琼胶的良好原料。在医学、纺织、造纸、印刷、食品工业上均有广泛的用途。石花菜喜欢生活在水清流急、低潮线下1~10米的岩礁上。主要产于渤、黄、东海沿岸。

除上述四大类资源外,我国沿海和近海还有许多其他资源,诸如海岸带及港口资源、海涂资源、旅游资源以及海洋空间资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