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地球之苦
45628300000052

第52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类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后进入了当今的信息时代,技术和观念的变革与发展,使人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实惠,人类也因此而获得了更舒适的物质享受和更高雅的精神享受。但与此同时,人类为创造这些“享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为此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对环境与发展、发展与未来的思考。近年来,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见到“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名词。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并已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和认同。按国际流行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之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发达国家更多的是侧重环境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则必须以发展为核心,在发展中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

那么“可持续发展”又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提出的?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逼”出来的生存与发展战略。历史进入本世纪中期以来,地球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与环境有关的怪事,前面有关章节已提到了许多事例,这里我们不妨作一回顾与小结:1952年12月5日,英国首都伦敦的上空烟雾弥漫,黑烟持续4~5天不散,大多数居民开始感到胸口窒闷,咳嗽、喉痛、呕吐等症状随之出现,3天后开始成批死亡。

在不到5天的时间内死亡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的人群死亡最多,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婴儿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烟雾散后的2个多月中,还陆续有8000人病死。时至今日,只要提到这次“悲惨的烟雾事件”,仍使人不寒而栗。

日本有个水俣县,50年代初期,发现一些猫跳水自杀。同时有些妇女突然间四肢麻木,神经失常,全身疼痛难忍,身体不能伸直而像一把弯弓,最后在惨痛与恐惧中死去。再高明的医生也查不出病因,因而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水俣病”,意思是水俣这个地方特有的病。

在60年代,西欧爱尔兰上空成千上万只海鸟莫名其妙地大批死亡;我国著名的佛都圣地峨眉山金顶一带冷杉林成片死亡。

上述事件都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来的科学研究探明,海鸟死亡是由于鸟的身体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多氯联苯;冷杉死亡是酸雨所致;伦敦“烟雾事件”是由于工厂烟囱、居民取暖排出的烟尘在无风的逆温状态下像锅盖一样笼罩在伦敦上空;“水俣病”则是工厂排放大量的含汞废水,污染了河水,经过食物链富集,在鱼体内不断累积,人们吃多了这种含汞的鱼,经过多年的潜伏期,才发作了这种病。

近十几年来,类似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有增无减,例如海湾战争引起的海水原油污染事件、前苏联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我国的淮河造纸废水污染事件,等等。

可以说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几乎没有一寸“干净”的地方,即使在冰层覆盖的南极大陆上的企鹅体内都发现含有滴滴涕农药。

除了环境污染问题外,地球上人类环境所必需的生态条件也正在日益恶化。人口大幅度增长、森林过度采伐、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过度消耗、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臭氧层空洞、全球性气候变暖等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

如前面已提到的1934年5月发生在美国的特大尘暴,刮走了西部草原3亿多吨土壤,芝加哥在5月11日这一天,降下尘土1200万吨,给美国造成了严重灾难。

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大问题。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4700万平方公里,有60多个国家面临沙漠化的威胁,世界上很多主要牧区处于沙漠化的危险之中。干旱区的农业用地大约有80%已经达到中等程度的荒漠化。由于荒漠化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是惊人的,仅就农业生产这一项的损失每年就有超过260亿美元之多。

森林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而被誉为地球的“肺”,足以说明森林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但是,在过去和现在,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一直被人类掠夺性的采伐,致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森林的生态功能减弱。有资料表明,非洲的热带雨林至现在已有三分之二被砍伐,欧亚大陆的温带森林也未幸免于难。森林面积缩小,使野生动、植物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科学家在地球上已发现动物140~150万种,高等植物31万种,微生物20万种。

目前全球濒临灭绝的动物约有1000种,开花植物有2000~3000种濒临灭绝。到本世纪末将有50~100万种生物灭绝。情况是否真如预测一样还未可知,但只要稍微浏览一下近几十年来发生的生物物种数量减少的实例就难免使人为之忧虑叹息。

30年前黑猩猩的估计数为10万只,而今在自然界仅有1.7万只幸存者。

60年代在肯尼亚幸存的2万头犀牛,到70年代仅剩5000头了。

1976年调查非洲仍有130万头非洲象,到1982年只剩下60万头,平均每年减少10多万头,到现在还能剩多少呢?

20世纪30年代海洋中漫游的4万头蓝鲸,由于人类的捕杀,到70年代几近绝迹。

臭氧层空洞的出现是人类活动对自身生存环境破坏的又一“杰作”。由于臭氧层遭受破坏,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的辐射增强而诱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者增多、农作物产量降低,其危害十分巨大,这在前面已作了叙述。

近几年来,由于大气层中“温室气体”

浓度升高而导致地球气候变暖的报道在各类新闻性或学术性的报道中屡见不鲜,而且越炒越“热”。月球的表面由于没有大气层的保护,白天酷热,夜晚寒冷,即使有足够的氧气和水的供给,任何生物也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久生存。地球就不一样了,由于大气层的呵护,昼夜温差相对不大,冷、热程度基本上都在大多数生物可忍受范围之内。这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它一些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烷烃、水蒸汽等有类似于温室玻璃的作用,可以让90%以上的阳光通过,同时又可以阻挡地球的热辐射向外层空间逸散,我们把这称为温室效应。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愈高、温室效应愈强,地球表面的温度就会逐渐升高,而目前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正在发挥上述作用。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一点有什么不好呢?让我们对前面有关章节的内容作一回顾您就会明白。

温室效应会引起南极和北极的冰川大量溶化,使海平面上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城市,如纽约、上海、雅加达、东京、大阪、悉尼、威尼斯、曼谷、台北等因此而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同时,将有数以亿计的人被迫离开沿岸地区和三角洲地区,许多美丽的海滨沙滩风光也不复存在了。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发生时空变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酸雨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令人头痛的又一大环境问题。天上降下的雨水是酸性的,这与传统印象中雨的概念有很大差距。

通常,没有受到污染的雨水被描述成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由于它具有清新空气,滋润万物的功能,因而常常被文人墨客赋予浪漫的情调。然而,现在雨水被污染了,变成了酸性的了,不再“润物细无声”了,而变成了对生物有害的物质。本世纪中叶以来,地球上相继出现了三大酸雨区。其一是以英、德、法等发达国家为中心、遍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其二是50年代后期形成的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降水酸度PH值小于4.5,一部分地区小于4.0;其三是7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形成的酸雨区,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不少地区酸雨的PH值在4.5以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PH值小于3.0的“强酸性”现象。酸雨对地球生态的各个构成因素,如水体、土壤、植物和人文景观均能造成不利影响,并因此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人把上述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归结为十大类,并称之为当今世界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1、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2、森林遭到严重砍伐;3、野生动植物大量灭绝;4、世界人口急剧增加;5、淡水资源越来越少;6、农药、化肥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7、有毒化学品剧增;8、臭氧层逐渐耗竭;9、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10、酸雨现象日趋严重。

实际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早已有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由来已久。但只是到了现在,因为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才更加强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是“逼”出来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人类也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