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学模式
45640900000015

第15章 以学生发展为基点的教学模式(1)

内容精粹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育者,要正确认识教学模式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从传统的灌输教育中走出来。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课堂教学改革关键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我们的教学更要考虑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创造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来。

主体教学模式

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叙述者学应

二、主导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理

三、主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四、主体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主体教学模式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提倡尊重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学生,不能把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学生;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不能对学生过分求全责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两个层面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教学当中出现了许多与教育的实质和宗旨不和谐的音符。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平常,其实并不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学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的问题。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不同的形式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构建优化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摆在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际上是由单一利益主体向多元利益主体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要求每个公民对自己负责,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以避免在激烈的经济社会变革中被淘汰。为此,主体意识和能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和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把克服陈旧教学模式的弊端确立为实验设计的出发点。中学主体教学实验前期,明确了主体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中国广大学校中存在的大教学班的弊端。这种弊端主要表现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教学难以给予适应不同学生类型的学习指导。教学效果反馈速度延缓,大量学生即时学校效率低下。

将建构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为主体教学模式的直接逻辑起点。早在1991年,中学主体教育实验就将建构学校主体地位作为实施的直接逻辑起点,将“主体参与”作为实验的主要原则。同时,该项实验强调要划清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化的理论界限,并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的主体意识,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和谐发展关系中存在的主体意识,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损害和对抗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所谓主体意识。对于那种过分膨胀与张扬的所谓主体意识,即唯心主义的个性自由化意识,我们应采取批评态度。”

试验结果表明,教学活动主体与学习活动主体之间是相互合作与相互协调的,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广义教学论出发,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说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过于简单的。“主导”属于作用范畴的概念,“主体”属于地位范畴的概念,试图用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论证和说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既在逻辑上说不通,又可能在实践中产生误导作用。按照主体教育论者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活动主体地位,因而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才处于主体地位,并因而主导着自己的学习。教师生命主体和学生生命主体的相互结合与互动发展,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最高境界。

二、主体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的实质和宗旨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瑞士有位学者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据此,要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尊重教育原则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尊重是相互的,是双向的。一个聪明的教师应该明白,尊重他人即是尊重自己,只有懂得尊重学生、时时处处维护学生自尊的老师,才有可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主体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在尊重的情感氛围中成长的学生才能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认知和表达方式,还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目标,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当学生意识到老师尊重他时,他才会自尊,他才会挖掘自我价值,养成人格独立、充满自信的主体,在学习中才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更为突出的成绩。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尊重教育的原则。

(二)个性化原则

主体教学所关注和重视的是学生的个性差异,主体教学不仅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试图通过教育张扬学生的个性风采,打破传统教育千人一面、言行不能出“格”的陈规戒律。

主体教学的个性化原则要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主体必须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主体,只有教师有个性了,他才会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三)创造性原则

从理论上讲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极具有创造性的,可实际中,老师用人为的框框和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做什么都追求整齐划一,稍有些创造性的回答就被视为错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再有创造性的学生也会变得没有创造性了。

学生入学后,每一个阶段的老师就不仅仅是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了,更为重要与关键的是要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创造才能的主体,从而影响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与发展。只有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学生才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以及被人肯定的自信,他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显示出来,成年后,他才会真切地体验到人生的充盈与幸福。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作为学习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中缺乏必要的实践,那么有可能他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不深。要特别指出,这里所说的“实践”不是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习,而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实践。

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素质,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实践。在教学中,要改变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在精讲、少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实践、讨论、分析归纳,讲、练、学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还学生犯错误的权利与机会,如果因为怕学生犯错误就不让或少让学生实践,学生就永远不可能大胆地实践。

(五)审美性原则

教学中通过“以美启真”,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创新动机,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师生共同发现、鉴赏、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强化审美意识,发展创新人格。

三、主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教学模式的构成(如下框图5所示)

图5主体教学模式框图

2.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的学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意识性和实践性,它是在学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又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地掌握间接经验,引起心理和行为持久的变化过程。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探索课堂教学过程的规律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根据反射弧的原理,认为学习过程由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和反馈环节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结合到当前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环节:目标、参与、获得、操作、迁移、反馈。

(1)目标。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目标越明确,学习效率越高。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性,显性目标主要是智力因素,例如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数学能力的培养;隐性目标主要是非智力因素,例如情感、自信、合作、竞争等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的训练。两者都是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明确的,有了明确目标,就有了选择学习内容的依据、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促进学习的动力。

(2)参与。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所要认识的是一种间接的、系统的知识。认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系统,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促进发展,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应当从了解到展开,并深入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主动掌握知识,参与的形式和状态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听、读、议、问。参与的原则有基本三条:全面性原则、深刻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

(3)获得。获得知识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任何课程都必须把系统地传授有组织的知识作为一种明确的目标。教师适当的讲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学生主动地了解和吸收知识是根本。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识记,实践证明,有意识记正确回忆的百分比为52.5%,而无意识记的正确回忆百分比为47%。作为方法,则主要靠理解识记,即借助思维的力量,运用多种方法,在理解事物的意义和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4)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使用探索的科学方法和归纳、演绎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别力和敏捷性,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要求的那些品质,如灵活性、机智、随机应变能力、独创性、敏感性和冒险性等,不易有效地教给学生。因此,要注意把“做”和“理解”加以正确的区别。

(5)迁移。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过去的经验影响着新的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然涉及到迁移。师生应当充分利用共同的因素,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正迁移。

(6)反馈。反馈是要及时地、准确地了解学习各阶段的进展情况,根据学习达标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调节,反馈调控是学习过程有序高效的保证环节,教师要特别注意反馈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出教学信息后,从学生那里获取对所输出信息的反应的行为方式)的掌握。

3.课堂气氛

教学班的学生是集体的成员。他们的学习动机、社会行为、人格发展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态度,都受到他们同教师及其他学生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课堂学习气氛也就值得重视和研究,这里所讲的课堂气氛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传统的课堂组织结构——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自不待言,但它的弊端也有不少,例如,在课堂上缺乏得到表现和认可机会的学生因学业不佳而失望和厌学等。近20年来,许多国家在寻找一条切实有效地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合理途径,出现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这一创新策略,美国学者说:“运用合作学习是教师跟上当前教育趋势的一个出色标志。”

4.课堂练习的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群体教学为主,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因此在进行课堂练习时就必须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一般有三类:①巩固性练习:以模仿记忆为主,适合全体学生;②运用性练习:以知识迁移为主,适合大多数学生;③发展性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通过口头或书面等不同形式的练习,将练习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全体学生都能在不同方面获得基本的满足,又能有更深一层的要求和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发展成为一个递进的过程,有利于发展潜能和素质。

四、主体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通过主体性教学的实验,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特点:

第一,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信息的“容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