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教育探究
45642100000021

第21章 探究教育的实施(5)

思想品德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无不肩负着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双重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课文中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因素,努力把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与学生习惯要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第一阶段:教材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能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知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低年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以教师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刚入学时,对学校里的一切感到陌生,不能适应学校里的集体生活。表现出胆小、冷漠、任性的心理特征。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规范,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自觉接受教育,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在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我上学了》、《祖国妈妈,我爱你》、《我的一天》、《我在集体中成长》、《我们真棒》等课文,均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对这类课文的内容和教法进行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双重目标。如在教学《我在集体中成长》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片,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置身于课文中描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应当爱集体。感觉到自己和同学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十分愉快、有趣,鼓励他们学习同小伙伴友好相处、不断适应集体生活。体会到“同学之间应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不争吵、不打架,和同学在一起要想到别人、不只顾自己,见同学伙伴有困难要关心、帮助的愉快感情”。激发学生喜欢和伙伴在一起的愿望。同时,不失时机的联系本校的“文娱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树立珍爱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并培养其自觉性。

第二阶段:教材通过典型事例或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在基本的道德问题上知道是与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自我意识是一个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与评价,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作用。这个学段的学生对学校生活基本适应,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一般都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强、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轻视自己的情绪,即产生自卑感。比如,有的“差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的眼睛里是失败者、无能的人。由此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内驱力,成就动机得不到合理发展,成绩仍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良好的独立意识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思想品德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性格、兴趣、能力等。学会对自己进行较客观的评价,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教师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在学习第七册《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一文,借用一个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正确认识自我、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处。课前把课文内容进行了配乐、录音、把书上两幅图制成幻灯片。教学时,引导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图,边思考:①两棵小白杨都生了虫子,结果一棵长得茂盛、一棵却枝枯叶黄。这是为什么呢?②听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懂得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骄傲自大是不对的。只有看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才能使自己更愉快的成长和进步。

在第八册教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课意在教育学生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各自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公正的认识自己。通过交流既让自己认为是“优等生”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又让那些“差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消除了自卑心理,树立起敢超先进的信心和决心。为学生自觉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第八册教学《要分清是非》一课时,教育学生遇事要分清是非,正确的事坚持做,不对的事再小也不做。更不能明知故犯。学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来自我意识和行为有一些变化,由向师性向独立性转化,他们不再无条件地符合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而是常常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逐步学会认知能力有限,在评价上往往出错,在行为上也常常会选错方式,并且还不能把自己达到把行为与自己的名誉联系起来。通过本课学习,引导他们分清是非的意义,标准及行为要求,以帮助学生重视自己的言行,学会维护自己的名誉,不断争取进步。

第三阶段:教材中的典型的事例,较系统的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知道社会生活中必须有道德,积极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也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地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身边做起。爱国主义教育是常抓不懈的德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的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近年来,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

在这一阶段中,积极引导学生的爱国行为,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小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从小就能知国之情,并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行为形式和发展的规律,坚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必能取得成效。

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内容都要在各个年级反复的进行,教育过程还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这是因为社会的各种影响是复杂的,学生的思想认识还处于不稳定阶段,应从思想品德课、各门学科的教学、班会、少先队组织、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多方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思想品德探究教学模式

(一)操作程序

小学思想品德课“探究→激励”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表示: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展示形象→引导分析→总结激励

学生活动:定向感知→观察思考→探究领悟→分析选择

学生发展:激发情感→建立表象→提高认识→强化行为

1.创设情境,定向感知

此环节有两个层面:一方面,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榜样人物的道德活动情境。

2.展示形象,观察思考

要求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配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充分展示榜样人物的行为表现,让学生对“他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展开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直接模仿榜样人物的言行,帮助他们把握榜样人物的行为表现,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建立榜样人物行为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模本。

3.引导分析,探究领悟

此环节为这一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充分讨论,就能将学生从对榜样人物内心世界活动轨迹的探究,领悟榜样人物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实质。

4.总结事迹和社会意义,激励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促使学生自觉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模式特点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挖掘榜样人物的精神实质。

3.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三)应用提示

1.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利用榜样人物激励学生类型的课文。

2.讲述榜样的事迹,要动之以情,给学生以真实的表象,让学生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共鸣。

3.分析榜样的事迹不能就事论事,应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榜样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明确向榜样学习什么,从什么地方做起,使榜样的形象成为激励他们进步的力量。

4.启发学生模仿榜样的道德行为,尤其用学生中的好典型树立可效仿的榜样,能使学生具体领会道德要求是怎样完成的,从而达到指导行为方式的目的。

三、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首页都设计了一个与该单元内容相配套的“主题探究”。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主题探究”毕竟是一个新事物,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一切都是在摸索中缓步前行。

(一)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探究”的分类

对“主题探究”进行科学分类,有利于根据各类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活动方式上看,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探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收集和整理所需资料。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探究“畅言青春”,要求学生“各自收集一些关于青春的箴言,这些箴言,应该是自己最喜爱的。然后把它们集中起来,在小组中评议,评选出最佳的两句。”这种活动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其次要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由于收集到的资料往往很多,如不善于分类保存,往往会导致资料的遗失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最后要引导学生从收集到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调查

通过问卷、采访、观察等手段,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探究“共筑防护的堤防”,要求学生“共同拟订一个调查提纲,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我们可能面对的诱惑;我们可能遭受的侵害。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归纳出几种常见的不良侵害和诱惑。”搞好此类活动一是要注意典型性,要选择典型的单位、个人进行调查,使调查获得的数据能充分地说明问题;二是要注意真实性,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活动,防止为了完成任务而捏造数据或材料。

3.体验

通过开展讨论、辩论、演讲、动手操作、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探究“重塑自尊自信新形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上述三句话(快乐人生三句话:‘太好了’,‘我能行’,‘我能帮你吗?’)的活动中,把自己和小组同学的不同经历与感受,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体验来得真切,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搞好这种活动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该情境要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体验的目的。

当然,上述区分是相对的,在一个“主题探究”活动中,往往要综合采用几种活动方式,在教学中要灵活加以利用,以充分发挥“主题探究”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

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本节先呈现一个“主题探究”教学的案例。

教学内容:

主题探究:班徽,座右铭

活动目标:

1.养成热爱集体、团结新同学的良好品质,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建设新集体。

2.提高写作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

活动时间:4周。

活动过程:

1.发动阶段(第一周):激发热情、积极参与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国有国歌,队有队歌;国有国徽,队有队徽。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各个学校,走到一起来了,组成了一个新家。老师知道你们中间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的善于写作,有的善于表演。从今天开始,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我们班写一首班歌,设计一个班徽。最后,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确定一首最佳班歌、一个最佳班徽。老师欢迎同学们互相商量,互相启发,直到诞生出我们最满意的班歌和班徽。

2.磋商阶段(第二、三周)互相欣赏,逐步完善

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互相指正,互相商量,修改自己的作品,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

师:看到同学们的作品,老师好像看到一颗颗火红的心在跳动,好像一块块磁石聚到了一起。班歌、班徽成为合作的纽带,班歌、班徽成为共渡彼岸的客船。让我们同心协力克服困难,一起努力实现目标。

提示:

(1)除师生互相帮助、修改之外,还可以延伸到别的班级以及家庭、社会,让大家都来关心活动。

(2)可以以稿件的形式,寄给有关报纸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