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远程教育
45642400000010

第10章 远程教育发展研究(6)

大家都知道,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因此教育技术学在学科划分上属于教育学,它以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创建了学科自身的基本轮廓,由此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科的雏形。伴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它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愈加突出,所以现在我们要重视学习理论的研究,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到教学软件的开发等,都倾向于运用学习理论做指导。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影响教育技术的三种学习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技术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对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更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为现代教育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使了教育技术学体系的生长。

(三)系统科学理论

由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组成的“老三论”和由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构成的“新三论”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以说,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由此也成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哲学基础

一般来讲,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应该是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基础理论,“因为这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技术观……有了正确的教育技术观指导,才能从千变万化的教育技术景观和五花八门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深刻、科学地把握教育技术学的本质及其演变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不言而喻,伴随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已经从最初的媒体中心论发展为多因素论。当前,我们急需将多因素理论进行整合,提炼升华出一个教育技术的中心理论来,从而体现教育技术学科的纯洁性、独立性和成熟性。

二、本质与作用

关于教育技术学科的本质与作用问题,是时下研究的又一焦点。

(一)教育技术学科的本质

关于教育技术的本质内涵,即其究竟是什么?有些人理解为,教育技术的本质就是应用教学媒体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还有些人把教育技术的本质归结为一种能力,认为“理论知识+技术”就是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这其中,绝大多数的专家持第一种观点,这一表述虽然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但却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因为不管教育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无论其研究的范畴多么广泛,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优化这一目标。其实美国教育技术协会的94定义也佐证了这一论点:“为了促进学习……”。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表述还是过分强调了物质性(技术性)因素,是对教育技术狭义上即教学范畴内的本质的认识与理解,视野还不够广阔。

第二种观点把教育技术理解并归纳为一种理论加技术的能力,似乎不妥。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术),需要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能力”的含义就是“做事的本领”,所以,“把教育技术内化为能力”这种说法尚可以接受,但如果把这作为教育技术的本质,确实太空泛,对问题的解决也不太有利。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对其本质的把握与理解,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总而言之一句话,对于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要正确理解,弱化其“物质化”因素,强化“人性化”成分。

(二)教育技术学科的作用

对于这一问题,大家的认识颇为一致,理论界基本也没有什么争鸣,即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它的发展对传统教育理念、教与学模式、学习方式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引发了人类学习的革命。所以,教育技术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它的巨大作用到底应该如何发挥,研究得不够,尤其是个案研究,缺乏实践,导致了理论的空泛和苍白无力。今后我们应当把其可行性的论证转移到实际操作上来,并将这作为研究的重点,利用现有理论,从细微处着手,脚踏实地地做一点实际工作。

三、定位问题

教育技术的定位的问题,关系到教育技术研究范畴的确定和培养目标的厘定,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当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技术的定位,认为教育技术应定位在技术。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也即“电化教育时代”,它主要强调的是现代化传播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至今,虽然教育技术已远远超出了媒体应用的范畴,根据教育技术的94定义,还包括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等,但仍然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关注的还是技术和实际应用(开发、管理和评价)。一些理论,如教学系统设计和讯息设计理论、媒体特征理论、问题分析和测量理论、反馈理论等,最终还是为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服务的。

2.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位。冯秀琪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教育科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等学科的发展与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诞生的。伊利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定义的表述》中也强调,应用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与个性化的学习、运用系统方法这三个概念被综合成一个促进学习的总体的智能方法时,就形成了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特点,从而也确定了这个领域的理论根据。AECT的定义也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方法。所以,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3.对教育技术培养目标的定位。从教育技术被舶来之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习惯于把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定位于培养能使用、维护各种教学媒体的专门人才,这样的定位显然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社会以及新教育对教育技术的要求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应从原来的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转向现今的课程设计型人才及教学问题诊断专家的开发和培养。培养和造就学生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教学软件设计、开发与教学应用的能力,使其在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活动中都能有用武之地。

上述一些定位都是从某一方面来认识的,并且有的还混淆了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此,笔者认为,关于教育技术的科学定位问题,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把上述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包括教育技术定位、教育技术学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定位,即内涵定位、学科性质定位、发展定位。所以,在今天教育技术不再是一门实践应用的纯技术学科,而是问题研究型的综合性学科。

四、新教育观问题

这一问题看似与本文论题无关,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教育理念的树立,教育技术功不可没。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型教育观的形成与不断完善,同时,新教育观的确立又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指明了发展前进的方向,为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教育技术研究必须关注新教育观问题。

新型教育观注重用大教育观的视野来观察当代教育,对此,在思想上,我们应做到以下转变:

1.人力教育——人的教育。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向学习者授以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在此,教育仅仅是一种谋生的重要手段而已;而现代教育观强调的则是人的教育,突出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2.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传统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应试教育的体现,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追求片面发展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更关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和人格,追求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结合。

3.一次性教育——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理解成一次性和阶段性的,企图幻想教育的一劳永逸。它认为人只要在某一时期接受一定时间的教育,就足以维持一生的发展;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革新了人们传统的教育念。在此,“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繁荣富裕之门的钥匙”,“学习只是在学校的概念已经不完全了”。终身教育体系既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不断变动的过程。

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人的教育、素质教育及终身教育等大教育理念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我们也必须以大教育观为指导,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观念:

(1)教师观——“教”转变为“导”;

(2)学生观——“灌输对象”、“知识容器”转变为“学习主体”;

(3)媒体观——“知识载体”转变为“认知工具”;

(4)教学观——“教为中心、知识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问题中心”;

(5)课程观——“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课程综合化、特色化、个性化、多功能化”。

五、关于设计

教育技术领域的设计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等几方面。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