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10月恢复“高考”以来,中国教育恢复了正常秩序;78年改革开放,教育从此走进了改革发展的新时代。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同时看到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新课程呼唤考试制度的改革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统计,从2004年秋季开始,全国又有1072个县(区、市)的中小学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至此,全国已有1642个实验区的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新课程已经走向我们,新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它必须引起考试制度的彻底改革,否则,根本的问题——考试制度不解决,我们的新课程就会出现多种“变相的新课程”,甚至有“流产”的可能。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时代背景:
第一个特征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从20世纪如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彻底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我们的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培养会学习,善学习的人。
第二个特征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曾经经历过空前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所谓“冷战”时期,发生过150余场战争,而因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2000万左右。“冷战”结束后,被“冷战”长期掩盖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宗教团体之间长期潜在的矛盾、冲突日益突现出来,国际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如果说既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军事实力等方面,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这一切都以教育为前提,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变化。
第三个特征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除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被破坏之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还表现为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而这恰恰是任何现代科学技术或物质力量都无能为力的事情。正是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清醒认识,人们在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们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总之,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可见,现在的教育范围应该更加广泛,不仅教给学生单纯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一种思想和文化,教给学生学生一种意识和情感。
(2)教育背景:多少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像列拥挤的闷罐子车,高考是机车,拖动高中,初中、小学的车厢,满载着莘莘学子,一路狂奔,直奔高等学府。“乘客们”本该可以慢慢享受的沿途迷人的风光、人生阅历,可以经历的种种家庭、社会的实践,可以细细咀嚼的传统文化、时代精华,可是他们什么都没有,由于过少的高等教育资源和过多的基础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那些想“鲤鱼跳龙门”的学子于是用“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反复操练”等形式来获取所谓的高分,所以本来的欢乐变成了痛苦,本来的享受变成了折磨。现在,我国的教育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共同关注:我们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国际上屡屡获得大奖,但是代表世界先进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中为什么至今都没有中国大陆人的名字;我们的学生在成绩上是骄人的,可是在动手实践上,在创新思维中为什么总是显得捉襟见肘,落后于人呢?为什么,究竟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考试制度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还没有和国际和时代完全接轨。
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我们传统的考试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让学生明显的带有为考而学,为考而考的特点,出现片面侧重于学生应试能力的考查,过多的注重考试方法、应试技巧的测试的现象。这种考试的结果就是使一部分学生不去关心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而是过分重视应试策略和方法;使很多老师不去关注教材,不去研究学生,而是分析考试的方向,试题的特点,解决的途径和应对的措施。考试本身无过错,而过多过滥的考试成了老师工作的所有内容,成了学生学习的全部涵义则未免显得偏颇。结果让师生陷入了“书山题海”之中,以致有的学生发出了“书如山,题如海,求学之舟往哪儿摆?晚戴月,早披星,学习乐趣无影踪”的感慨!这种考试制度戕害了学生,坑害了老师,毒害了社会。
二、新课程的特点:
(1)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能力是多方面的,学生的潜力也是多方面的,新时期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等都没有完全形成,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加强引导,从而让他们树立起健康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
第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里不仅强调老师是教学的研究者,而且特别强调他们是教育的研究者,我想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不做教书匠,而做教育家,不仅研究教材,而且更要研究教育的主体——学生。由于我们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是以考试来衡量、评价学生的老学究,已经不再是只管教学,不顾其他的教书匠,所以新课程下的考试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学生适应,老师也得适应。
(2)新课程的任务: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指导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外成功教育考试制度的启示:
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应该依据本国的国情,但是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考试制度,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1)在澳大利亚,大学挑选学生主要依据大学入学报告单登录的三项测量评价结果:整体位置(OP)、模块位置(FP)和基本技能(QCS)考试。大学入学报告单登录以校内评价(成就水平)为基础,经校外考试评价(QCS考试)打分、合成处理的OP等第和FP级别。
(2)在美大量的社国,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几乎是完全向本地区申请入学的人开放,所有本地的中学毕业生几乎都能入学学习。至于好一些的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则程度不同地采取了“综合选拔制度”。报考这样的学校,考生除了要提供升学考试成绩(即SAT或ACT成绩)之外,还必须提供其它一些情况以便学校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估以决定取舍。一般来说,高中学业成绩和SAT或ACT成绩是各大学招生中考虑的重点,但学生的工作经验,社区服务的经历,领导才能,外语水平,、荣誉奖状,特别专长(如音乐、艺术、体育),老师在推荐中对学生学业、能力、性格的评价。
(3)在加拿大,高考除了英语,数学和科学这三门是各省统一考试以外,其他专业都拉开了考试时间,并以平时平均成绩为主,统考的成绩只是总成绩的一部分。由于升大学成绩主要取决于高中成绩的平均分数,所以每个学生临近高中毕业时基本上都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考试时,同学们不太紧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压力。即使临近毕业,每天晚上仍有时间看电视,读杂志。填报高考志愿和选择专业,也都比较切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学生如果今年考不上大学没有关系,可以明年再考,或先工作几年,积累些工作经验后再考。
不难看出,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发展,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所以他们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比我们的要成功。他们的考试的时间,模式,录取的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四、新课程背景下考试的模式:
考试作为教育评价与测量手段,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新课标规定:“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所以新课程条件下的考试制度也应该以一种新的评价方式来作为制度保障。他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客观和发展等几个方面的综合。
新课程下的考试评价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倡导用内在的评价促进教师和学生长期发展。
一、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学生学业评价的全部。按其功能划分,一般可分成三类,即发展性考试、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当前,我们的中小学考试评价虽然从理论上倡导发展性、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但是由于放不下中考和高考的包袱,“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以选拔性考试评价的标准代替其他考试评价的标准;考试评价内容基本以书本知识与解题技能为主,忽视对实际能力和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个体差异;考试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并在实际上把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标准。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也使得现有的考试评价改革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瓶颈。
二、新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