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数不能十分准确、全面地说明学生的学业情况分数仅能提供学生学业的一个大概指标,并不能十分准确地说明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反映不了学生某一学科上有什么长处和不足。例如,一个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语法学得很好,但是,他的会话能力差,考试他得了“良”,“良”这个分数掩盖了该生的英语会话能力方面的不足。另外,教师在评定学生分数时,还往往受到诸如学生态度、努力程度、书写是否工整、教师阅卷时的情绪、个人好恶等因素的印象。不同教师对同一试卷所评定的分数,或同一教师在两个以上不同的时间对同一考卷所评定的分数有时差距也很大。另外,分数也不能完全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发展,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发展受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兴趣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一些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平平的同学,改变了贪玩的习惯,养成了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良好风尚,到初中或高中学习成绩取得了显著进步。
2、分数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死读书
本来只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手段,可是把分数摆在了不适当的位置,错误地把作为评价“之一”的分数,当成了“唯一”;把“定量”评价,当成了“定性”评价;把评价“手段”当成了评价的“目地”;把评价的“过程”,当成了评价的“结果”。在这种片面分数观的指导下,为了获取高分,学生拼命去死记硬背,至于复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自己能力培养则很难顾及,从而压抑了个性、能力的发展。
3、分数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国外有实验证明,分数对聪明的学生推动作用大,对学习较慢的学生推动作用小或没有作用,甚至起反作用。分数对平时成绩较好的,神经系统属于强型的,能激发他发奋努力;但对平时成绩不好,神经系统属于弱型的学生,则可能引起情绪消沉,降低自信,甚至自暴自弃。
4、分数严重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现实中,学校的考试出现了异化的现象。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一切工作都以升学考试为中心。表现在工作中重智育,轻其他各育;重考试科目,轻其他科目;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尖子学生,轻中下学生;重毕业班年段,轻其他年段。在方法上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大运动量训练,造成学生严重两极分化。
二、科学的考试观
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考试最重要的是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内在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个体愿望和社会需要的协调统一;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
1、积极主动地发展个性特长
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测量,必须注重其本身的教育性。考试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构建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环境。体现在学生个性的培养上,包括:①考试应鼓励学生独立思维,独立见解,避免学生只会跟着教师走,甚至只会按照教师规定的模式解决问题。②在学生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而不是为争取所谓"全优",造成平均发展。③考试应鼓励学生具有超脱书本的创造精神,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展,加速其成长过程。④考试应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结构,建立坚实宽厚的知识基础。
正视学生的个性是考试设计的出发点,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是考试的根本意义所在。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使得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统一
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是全面发展概念的本质内涵。学生个体的存在仅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考试应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向现实的发展转变,成为社会需要的、能够完成一定的社会使命的"载体"。当选择要把教育者培养成一个随意成长的自然人还是一个公民时,就要做好学生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不同的社会阶段中人和社会的双向需求是不同的,考试的标准和导向也必然随之调整变化。
3、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层含义是"全面的人的发展",学校教育中这一含义绝非是指少数人的全面发展,更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发展,而是所有学生的潜能受到压抑的情况不复存在,即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考试所营造的环境必须适应每个学生特长的发挥。
三、学分制的积极作用:
1、证明和预测作用
获取学分的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学习掌握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技巧的实际情况。而且,学分制考试在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上更科学,在一般情况下,学分多的同学表明他学到知识多,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掌握得牢,运用能力也较强。学生的升级、毕业都以学分而定,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具体体现。
2、诊断与调节作用
由于学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学生双方都可以从平时得到的学分状况了解到教和学的各方面情况,从而判断其质量和水平,优缺点等等。
3、动机作用
(1)、获取学分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有许多学生,原来对某学科有些厌恶情绪的,但因获得了一定的学分,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他对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而学习兴趣高,就有可能又使学习成绩提高。
(2)、得到学分成为了学生的直接近景性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很重要的一个动机。而且,年龄越小,其学习受直接兴趣的影响就越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学习受直接兴趣的影响虽然逐渐减弱,但仍起着一定的作用。
(3)、获取学分可以激发学生展开学习竞赛,而竞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实验证明,在竞赛过程中,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成功的情绪要比平时要好。
(4)获取学分还有一种鼓舞力量,可以使学生更充满信心地去学习;学分少,有一种压力,鞭策学生要更努力学习,迎头赶上。所以获取学分是一种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手段。
四、传统考试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学分制评价模式,必须打破唯纸笔测验、闭卷考试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查方式。
1、书面笔试和考查相结合
如外语、语文在书面测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的同时,应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面试考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应进行实验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
2、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
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可以进行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促进知行结合。开卷考试虽然有识记要求,但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与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开放,靠死记硬背就能应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题在课外,理在书中”的试题成为了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听课,更要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学会复习和学会总结,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3、知识测试和特长发展相结合
各学科的考试可试行知识部分书面测试,能力考查以实验操作、作品制作和特长展示等形式进行,还可尝试由学生选择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题难度,这种考试的多样化,给予学生多次的考试机会,提供他们充分展示学习中各方面才能的平台。
总之,考试作为一种方法和艺术,面对不断变化的考试形势,观念转变是关键,所以我们的教学思路也必须不断变化,才能在新课程实验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案例】新课改:激情和困惑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