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考试模式
45642600000019

第19章 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1)

考试的宗旨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并学会与他人竞争。考试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考试改革的方向应突出考试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本章从考试的命题及处理等方面来阐述。

新课程理念下考试的命题原则

为了发挥考试的作用,必须设计好考试的全过程。在诸多环节中,试题的命制最为关键。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命题者需要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掌握考试的一些命题原则,以保证考试的命题质量。

一、发展性原则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强调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认为评价不只是对教育教学的结果进行鉴别、筛选的手段,更应是促进课程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效手段。考试命题的对象是学生,从考试目标看,命题要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融合与发展。考试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身心发展水平,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设计难易度不同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二、科学性原则

试卷的命制必须科学、严谨,这是考试命题最基本的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的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因此命题者应严格按照课标对不同能力的不同要求进行命题,处理好课标和教材的关系。教材应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反映和载体,对教材中出现而课标中没有要求的,特别是明显高于课标要求的相应知识要舍弃。对课标中明确要求而教材中没有体现的内容,考虑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在命题时应尽量回避。2.试题必须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或常识性错误。试题的参考答案应简明扼要、有定论,其所涉及的内容不应引起争议。试题的格式和表述要清楚、明确,不能引起歧义。在命制试卷时,要正确使用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在内的各种语言,以避免造成考生的阅读障碍。3.试卷的结构布局应当科学合理,无论是考查的目标结构、知识结构,还是难度结构,都应有整体安排,发挥每一道试题的考查功能。

三、基础性原则

考试命题要立足基础,关注课标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突出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考查。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考题必须突出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考点应尽可能选择重要的、主要的教学内容,即对重要的、基础的、反映学科核心本质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查。如果为了提高试题的难度而出偏题、怪题,随意扩展范围和提高要求就偏离了考试的本意。

四、真实性原则

试题应有一定的真实性,应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或社会相关的题材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在当今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或者是学生可以理解的现实。要尽量提高试题的信度,避免造成解题方面的不必要障碍。

五、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考试改革中强调的重要的主观性题型,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组织、归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讨问题的创新能力。所谓开放题是指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依赖于评分者经验判分的试题。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可以根据试题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写出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这类试题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开放性试题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使教学更多地关注能力的发展,关注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制订评分标准时应尽量准确、全面和合理,减少教师在理解上的偏差和操作过程中的误差。

【案例】新课改中的语文命题原则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此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评价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体现在测试题的命制中,可以具体化为两个原则:激励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

一、激励性原则

即测试题的命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自己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所有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尽情展示自己的语文才能,发挥创造力,发展个性。

要贯彻激励性原则,测试题必须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和选择性。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测试题必须有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反,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新课改理念下予以发展。

评价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测试题的命制要具有发展性,要为被评价者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鼓励被评价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成功。实践证明,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测试内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测试内容,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测试题就要有一定的选择性,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和余地。

二、导向性原则

所谓“导向性”原则,指的是把考试评价看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测试题的命制放在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整体框架上进行设计,除发挥其激励性外,还要通过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朝着理想的课程目标不断迈进。

具体说来,“导向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测试题的内容设计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也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教师转变课程观,从三维目标出发进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

测试题的命制应加大积累、阅读、写作的考查比例,引导教师把握母语教学的规律,重视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

测试题的命制要注意加大课外内容的比例,注重学科内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引导教师明确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以为,下面的测试题目从不同角度较好地体现了导向性原则。

1.请将本学期你在课外读过的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的故事梗概(或大概意思)说给同学听听。

2.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命年的回想》中“奶奶炒年货”一段文字写的诵读脚本。

“奶奶炒年货”是个细节描写,“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表达了老人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祷告中又透着些许幽默,要读得细致、俏皮,可以稍有停顿。“念念有词”要重读,读出老人的愿望,“玉米粒儿”,儿化音带有浓厚的北方特色,要读得轻俏。象声词“毕剥毕剥”要读得像。

如果让你诵读《苦念北平》中的一段文字,你选择哪一段?请你参考上面的诵读脚本为你所选的段落也写一个简单的诵读脚本。

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新课程考试的命题要求

新课程考试遵循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考试不是取消也不是淡化,而是改革,考试是社会的需求,是评价人才的一种手段,它也是社会竞争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那么,需要改革的是: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

从考试制度上看,考试要与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考试的主管部门与地方学校结合起来,要备案研究,把握正确的导向。

从考试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三点:一、是强调考试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三、是考试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从考试方法上看,由过去的一张考卷,变为多种形式的分项考核。并且要由封闭走向开放。考试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促进。主要是激励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为了适应上述的改变,新课程改革考试命题也有了以下几点要求:

一、基础性

基础性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而且最本质的属性。中小学教育永远是“基础教育”,我们决不能忽视基础。一旦忽视了基础,“以人为本的发展”就缺失了根基;一且将“基础”与“发展”对立,新课程改革便会陷人误区。课改以前,我们对“基础”的认识局限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今天我们要重新认识中小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基础”的内涵,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多方位、全面地构建“基础”的框架。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在考试命题中,我们应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过程与方法基础、情感及态度和价值观基础、能力基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我们既不能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排斥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之外,又不能忽略对方法、能力、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二、综合性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考试命题应该十分重视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表达等能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彻底改变目前考试命题中学科封闭的状况,注意体现有关学科知识的整合。

三、现实性

在新课改考试命题中,应大力提倡和展现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题型,注重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及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探究性

新课程明确要求在各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课程考试命题中,应着力突出探究性。要通过考试命题,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学会观察、感悟和思考现实社会、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现象,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处理资料,学会主动地探索、发现和研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开放性

不是唯一答案或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就是“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和态度融为一体,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考试命题在体现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墓础上,必须掌握好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在一张试卷中的比例和权重,其分值大体上以5:2:1:1:1的比例体现为宜。

六、科学性

新课程考试命题除了体现基础性、综合性、现实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型、题量,尤其要控制好难度,做到题型灵活多样,题量恰当,难易度合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考促学,把考试当作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作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

新课改背景下的全国中考

2004年6月,历经三年的新课程学习,17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首批初中毕业生参加了单独命题的学业考试,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打破了以往以分数作为惟一标尺的高中招生制度。

2005年,实验区扩大到500多个,除西藏、上海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实验区,中考改革全面推广。按计划,到2007年,将有20多个省全面实行新中考。

不少学者认为,今年中考改革力度之大,可以说是50年来前所未有的。在全国各省市相继迎来中考之际,这一话题越来越热。

一、考试政策

实现学业考试、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三突破

文/李建平

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教育部要求,命题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考试的方式要多样化。成绩以等级的形式呈现,等级数和等级标准应由各地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优质高中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

中考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评价的主要方法是,以实证性材料和数据为基础,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鼓励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