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考试模式
45642600000002

第2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2)

另一方面,办学条件、师资等方面的差异。农村的办学条件从总体上看明显不如城市和县镇,这主要从校舍、实验条件、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和重点学校数量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这里仅从师资数量看,有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倾向。

综上原因,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成为农村地区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升学考试并取得成功才是农村青年学生改变农村户口的最有效的、也是令人神往的途径。只有升重点高中,才能为进大学创造比较充分的条件,于是就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这种教育竞争、升学竞争在城乡差别、产业差别依然存在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避免的,要想通过思想教育或行政干预来解决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跳出农门发展的机会明显要大于在农村的发展机会,农村青年怎么可能不去拼搏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还是要积极实行社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为农村青年提供可能的发展机会。

五、择业与竞争

择业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应试教育”。

教育结构不合理,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目标单一化是我国中等教育长期存在的一大弊端。教育界专家认为,中小学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太少,脱离实际需要,教育只能面向升学,加剧升学竞争的局面,这是有一些合理成分的。

从客观上讲,只要还存在着三大差别和选择职业的自由,就必然存在着追求最佳出路的竞争,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还没有普及大学,大学就必然要择优招生;只要还没有普及高中,高中也必然要择优招生;在中国如此,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日本)也如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这种择业的竞争只会日趋激烈。教育作为一种谋生、获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在经济结构单一、择业渠道狭窄的今天,不可避免地要加入到最佳出路的竞争之中。择业是靠考试来确定的,考试是以分数高低为标准定优劣的,分数高被录用,分数低被淘汰,这已成为当今徇竞争的标准。学校为了使学生取得竞争胜利,就采取考什么教什么的办法,在社会的压力下,加班加点,置国家的培养目标于不顾,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做了不少违心的事,不自觉地把学校教育拖上了“应试教育”的轨道。

六、政府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

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在人、财、物上给予很大的投入,大大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升学教育,轻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升学教育,轻就业教育;重普通中学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重重点中学、轻一般中学的倾向。导致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加剧了升学竞争的局面。

此外,教育部门没有建立一整套科学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往往以升学率、竞赛率评价学校,以考试分数评分教师和学生,教育行政部门采用各种方法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以此作为奖惩学校的依据之一,口头上讲不公布高考成绩,不排名次,实际上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公开或变相向社会公布,对学校、校长、教师施加压力,将他们一步步逼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更有甚者,一些企业或个人钻教育经费短缺的空子,与教育行政部门联手,或搞名目繁多的竞赛,或奖励所谓的高考状元,借学生的名作广告,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种风气已严重阻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应试教育”是个社会问题,它的形成在社会历史的原因,有观念、意识和行为的作用,有教育内部的问题,也有教育外部的问题;有教育思想的问题,也有制度政策的问题。在三大差别存在的今天,解决应试教育的转轨问题需要经过长期综合治理,并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BT2〗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我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害极大。其消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单一发展,严重违背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其发展的局限性表现在:

〖BT4〗(一)表面性

“应试教育”,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只抓并不标志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考试成绩。素质是更为深层次的、长久起作用的人的品质。因此,“应试教育”事实上成为肤浅的、庸俗化了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和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教育领域里的弄虚作假现象也屡见不鲜、屡禁不止,造成教育效果的虚假性。

〖BT4〗(二)片面性

由于以选择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再加之现行的考试制度的诸多不完善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内容实际上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的教学大大强化和扭曲,造成学业负担过重。这不仅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被削弱,而且智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非考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内容要求的能力,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被严重忽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BT4〗(三)局部性

“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在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以现行学科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把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立起来,使基础教育实际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BT4〗(四)机械性

“应试教育”用来要求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是分数,用来评价和要求学校教师的也是分数。这就造成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分数面前被湮没了,教育是帮助每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时反而造成不同类型的人才被扼杀;另一方面,以考试成绩表示的教育结果被无限地夸大,而教育过程却被严重地忽视了。往往把教育过程和指导学生应考过程实际等同起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自觉地提高学生素质,甚至违反教育规律。这样的教育过程,有时也会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但不仅不能使学生良好的素质得到培养,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有些同志称“应试教育”为“负教育”。

二、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有人说“课堂学知识,课外出人才”是颇有道理的,应试教育则是强迫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禁锢人的智力发展,扼杀人才。

首先,应试教育重升学教育轻能力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的一切工作仿佛都是围绕升学考试的核心转动,这是存在于我们教育内部的一个顽症。从小学到研究生院都为了考试而人为制造紧张气氛,使我们不得不怀疑教育的本质职能是否已被替代。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受教日深,机械性日重,高分低能。由于高分并不完全意味着能力,因此,只重考试升学的教育方向与强调提高人本素质的教育相背悖,其实效也与追求真才实学,追求智力、能力、体力统一发展的人本素质教育相去甚远。

其次,应试教育重智力教育轻非智力养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人应兼具的发展基础。以往我们对非智力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不重视。因此,当人们认识到“智力因素的发展基础于非智力因素的健全,人之智力成就很大程度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时,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问题才逐渐受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然而,我们对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极其不够的。

正因为重视不够,所以至今我们还是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教育附加。对它既没有考核的办法,又没有培养的方法,以致学生在这方面进步不明显。

三、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到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教育的过程是发展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而人的价值的核心就在于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由于人的价值是在社会参照系中受评判的,所以自我意识实质就是个体在社会背景中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明白如何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符合社会需要。自我实现的核心就是受人生观驱使,追求个性丰满并在从事社会事业中实现人的价值的行动。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人格教育有益形成人的尊严,这种人的尊严既要求社会确认“人是最高的价值,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要求个体自尊自重,自我约束,并能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能公正评判是非,与人建立互相尊重和关心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我们的教育也应当使人意识到: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他享有一个公民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享有一份责任。如果我们缺乏上述意识,只能说我们的人本素质还不高,改善、发展、提高这一素质,正是我们教育的任务。当前人们有世风日下之叹,这与我们对人本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不无关系。

四、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限制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就目前上市的教育图书来看,用于学生强化训练的资料图书层出不穷,而真正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研究的书籍却少得可怜。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旁证吗?

五、浪费教育投资

为了应付升学率致使许多学校加大留级率,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教育,浪费教育投资。另外,以强化训练为主要手段的应付考试,学生在购买资料上的费用高得惊人。

六、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此外,被世界各国视为未来教育最重要的追求目标的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需要一种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采的学校教育氛围。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主动精神等创造性个性只能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涌现出来。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七、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八、〖ZK(〗导致学生的严重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ZK)〗〖BT)〗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和学习生活单调,中小学生厌学情形日益严重。根据诸多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中小学生厌学率高达1/3以上,其中不乏一些学习优秀学生。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BT(3+1〗九、〖ZK(〗加重教师负担,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影响教师队伍稳定〖ZK)〗〖BT)〗传统的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加重,加之学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倾向,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随着工农业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均有改善,唯有中小学教师在考试机器的压轧下,压力日增,如牛负重,教师相当普遍地存在厌教心理,加之待遇较低,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

十、师生关系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