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简介(中)
45670300000008

第8章 《西安事变》

影片名称:西安事变

影片分类:历史片

色彩:彩色

出品年份:1981年

导演:成荫

编剧:郑重成荫

主演:古月王铁成金安歌辛静孙飞虎

制片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

1935年,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应邀前去南京参加国民政府的“五全大会”。进步人士田文浩与我党北方局南汉宸联系后,田文浩来到杨虎城寓所,带去了我党发表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激起了杨虎城将军的抗日爱国热情。

张学良由于在陕北“剿共”失利,受到蒋介石的斥责,张学良大为苦恼。无奈,张学良到上海探望进步人士杜重远,倾吐了心中的苦闷。杜重远建议张学良与杨虎城合作,指出:出路就在西北!而此时的延安,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等正研究我军东渡黄河抗日的军事部署。李克农报告说,张学良希望与我党接触,并且杨虎城完全同意《八一宣言》主张。毛主席决定派人与杨虎城联系。

张学良、杨虎城返回西安后,我党上海地下组织通过杜重远、李杜介绍丁力前去张学良处。此时,杨虎城也秘密会见了毛主席派来的人,并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国民党安插的特务李达权和郑广清将张学良、杨虎城的情况密报给南京的蒋介石。

东北军的高福源团长在“围剿”我军时被我俘虏,在我军的日子里深受我党抗日救国伟大方针的感召,愿意回去做张学良的工作。一日,张学良接到东北军王以哲军长的电话报告,说我党派李克农与张学良见面。张学良和丁力一起到洛阳的王以哲军部会见了李克农。随后,李克农向毛主席等领导汇报说,张学良要中央领导见面的意见。

周恩来由毛主席委托在延安与张学良进一步会谈。“延安会谈”最后达成了我党与东北军停火的协议,张学良还表示要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特务李达权和郑广清抓住了张学良的赵副官,一边弄清张学良为什么要飞往延安,恰巧赵副官被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执法队搭救从而脱身。张学良闻知此事怒火中烧,下令抄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丁力建议张学良给报知南京蒋介石,了却此事。张学良、杨虎城在处理这件事上以诚相见,终于携起手来。

南京的蒋介石得到张学良抄西安省党部请求“处分”的电报,不得不表示“不予追究”。参加军事会议的国民党将领对蒋介石的做法迷惑不解。

此后,蒋介石以“避寿”为名,在1935年10月22日从洛阳转抵西安,住在临潼的华清池。张学良、杨虎城主动求见,以便摸清蒋介石的意图。杨虎城察觉蒋介石来意不善。蒋介石和张学良见面时,蒋介石谴责张学良辜负了他的器重。张学良则不断“苦谏”,让蒋介石放弃打内战进行抗日,结果被蒋介石拒绝。蒋介石严令张、杨二人全力“剿共”,不然将采取非常手段。

此时,民间已是民怨沸腾,西安上万的爱国学生队伍冲出中山门前往临潼——蒋介石的住处请愿,蒋介石调集宪兵团对爱国学生“格杀勿论”。一场血腥的屠杀就在眼前。张学良驱车及时赶到,高站在车头上力劝学生要保持镇静,并保证以实际行动答应学生的请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被迫采取措施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在西安、临潼展开行动。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活捉了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互祝成功并决定一方面以“八项主张”通电全国,另一方面邀请我党前去西安共商解决事变。南京方面得知蒋介石被活捉的消息后,军政部长何应钦与日本大使密谈,以“拯救委座”为名,企图轰炸西安,宋美龄坚决反对。我党接受张、杨二人的邀请,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西安。

周恩来全面阐述了我党对这次事变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又亲自面见蒋介石,不仅剖析国难当头的危难局势,并揭露了何应钦的灭蒋野心,蒋介石不得不考虑何去何从。在我党和张、杨以及宋氏姐妹的三方面会谈中,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协议。

可是,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军官得知张、杨同意蒋回南京,便写了“抗议书”,表示誓死反对。张学良看到“抗议书”后,匆匆忙忙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当周恩来获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赶往机场,可是飞机已离开地面,为时已晚,周恩来对此深感遗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一致对外起了重大的历史推动作用。

这部影片尊重历史的原貌,正面展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全貌。影片将宏伟的历史场景和事件的再现与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展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将这个事件处理得脉络清晰、有条不紊,把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影响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体现出来。

浓厚的纪实性、文献性是该片的最大特点,片中的环境与人物紧密交织,相互转化,为叙事和写人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该片对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人物的塑造,都有突出的成绩,生动地表现了张学良的“帅”气十足、坦率热情和杨虎城的老成练达、大智若愚,对蒋介石形象的把握更是准确丰满,都表现出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追求。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我国历史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这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中国的西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全体官兵极为不满,尤其是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曾经盲目地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了辽阔的东北,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他们被迫“剿共”而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家乡东北的国土。在我党瓦窑堡会议之后,我党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发动兵谏的张学良(左)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右)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张学良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丧心病狂,极力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调集嫡系部队约30个师准备“剿共”。紧跟着,蒋介石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强令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活捉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的发生迅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对待这次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主张“讨伐”、轰炸西安,以便取代蒋介石的地位;而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内外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12月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发动抗日”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12月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解除了杨虎城的兵权,又强迫改编了东北军和西北军。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张学良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省前被蒋介石胁迫到台湾省,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2年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孙飞虎)、最佳化妆奖(王希钟、李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