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技发明解秘(上)
45708500000002

第2章 天文学

天文学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紧密相关的联系,因而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较早的一门科学。中国对天文学的研究,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世界上对天文学研究最早的一个国家。

据各种挖掘出来的文物上的记载,中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注意到了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考古发掘来看,中国的半坡氏族人的房屋的门,都向南开;一些其他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一个统一的方向。而且,当时的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以及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渐得到发展。在夏朝的时候已有历法,所以,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农历称作“夏历”。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朝时期,人们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12个月,闰年有13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此外,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月食、日食的最早记载。在西周时期,中国政府已设有专门掌管天文器械和观测天空的官。春秋时期,中国的古代劳动人民已能根据月亮的位置来推算太阳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的体系。据《春秋》一书记载,当时人们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且,在那时候,中国人已发现了著名的哈雷彗星,并推算出了它的绕日周期。

进入封建社会后的战国时期,中国的天文学事业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当时的天文学家甘德、石申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俩的著作合并到一块,称为《甘石星经》。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二十四节气。秦汉时期,中国的天文学事业的成就突飞猛进,全国制定了统一的历法,而且还制作了浑天仪。特别是两汉时期,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并提出了“浑天说”,这一观点非常正确,只不过当时的人们认为宇宙是有限的。可是不久,就有人反对,认为“天”是无限大的。这两个观点对全世界的天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刘宋大明六年(462)完成了《大明历),这是一部精度很高的历法,如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的天数为27.21223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相差十万分之一日。隋唐时期,政府又重新制定了历法,并对恒星的位置进行了重新测定和世界上最早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人们还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在敦煌壁画中,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在公元705年~710年间,就已发现了1350多颗星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而在欧洲,那里的人直到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才发现了1022颗星星。宋元时期,人们制造并改进了许多天文器械。并已经制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仪器,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的天文钟。并且,在这时候,中国就已知道了一年有365.2425天,这和现行的公历是一样的,而且比外国早300多年。明清时期,中国的天文事业仍旧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如清朝早期的中国天文学家,就提出过恒星有远近变化,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然而,欧洲的科学家却直到1868年才提出这种概念。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作出的这一系列成就,为全人类的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