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活创造探源(下)
45710400000031

第31章 活字印刷术

书籍、报纸、杂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类传播信息,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技术的重要工具。但是,书籍、报刊上的文字图画都离不开印刷。活字印刷术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一发明创造,把人类文明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中国人民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前,人类文字的记载和传播主要是靠手抄书籍,方法非常笨拙,也很麻烦。一部书的“出版”,不仅在时间上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且还有抄错的可能。社会急需要一种代替人手写的“印刷”手段。为此。人们在实践中开始用雕刻木板的方法来印刷书籍。在雕刻出一块版后,就能在上面印出无数页同样的书来,比手写要省力气多了,又节约了时间。根据《隋书》、《北史》等文献记载,这种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概始于隋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有许多史料证明,四川是中国古代印刷图书的中心。这种印刷术发明不久,就在全中国传开了。据说当时有的小贩曾用白居易的诗集刻本来印刷书籍,冒充白居易的真迹,以此来换取酒茶,维持生计。可见当时的雕版印刷术在民间已经十分流行。

然而,这种雕版印刷书籍的方法虽然一个版就可印成千上万页,但雕版时依然非常费时,而且需要非常仔细,因为如果是雕刻很长的一部书,如果中间刻错一个字,这版字就要全部重刻。而且雕好后的版,还得用专门的屋子存放,不能使它生霉、虫蛀。所以这种在当时即使比较方便的印刷术,仍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家都在试图创造出一种比雕版更好的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极盛期。在许多雕版印刷工中,有一个平民老百姓对雕版印刷颇有一番研究,这个人的名字叫毕昇,他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印刷术上。毕昇通过亲身实践,把以往整版的文字一个个分割开来,然后再根据文章的需要把它们一个个组合在一个版上。就他这一分一合,全世界的印刷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活字印刷术诞生了!毕昇最初是试验用木活字,但由于木头遇油墨会膨胀,字迹模糊,所以他改用烧制的胶泥活字,获得了成功。活字印刷方法既经济,又省力,大大缩短了印书的时间。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许多地方的印刷厂仍使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刷书籍,这与古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基本相同的。

毕昇的这项重大发明,在宋朝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详细的记录。书中写道: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曾用胶泥刻字,用火把胶泥烧硬。印刷时,先要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放着松香、蜡、纸灰等东西。铁板周围有一个铁框,在铁框里紧密的排好用胶泥做好的字钉,然后把铁板放在火上加热,框里的松香等东西就会熔化,然后把字钉排平,在字钉上涂一层油墨,就可以印刷了。人们为了节省时间,一般都使用2块铁板同时排版和印刷,当一块板正在印刷的时候,人们就赶紧排第二块板,循环作业。据科学家们研究,毕昇发明的这种活字印刷术如果印三五本书显不出其简便,但如果印上几百本、几千本的时候,就显示出。元朝时期,中国古代的著名农学家王祯创造木活字成功。这在他的《农书》一书中有详细的说明。王祯创造出木活字印刷术以后,一直在中国流行。明清两代更加盛行。活字印刷术的另一发展,是用金属材料锡制成活字,但由于锡不容易受墨,印刷字迹不清,所以未能流行。

唐朝时期,印刷术首先传到了日本。木活字印刷术于14世纪传到了朝鲜。公元15世纪,朝鲜人民又发扬光大,创造出了铜活字,这对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铅字印刷在后来流行起来。以后,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又由新疆传到波斯、埃及、欧洲。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对发展欧洲的科学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政治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认为,中国古代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纸,“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意义该是多么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