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运筹帷幄(中华美德)
4571500000057

第57章 风云西津渡

西津渡值得一游。

渡为古渡,今已废弃,只剩下沿码头而兴的老街,因此,所谓一游,只是逛街,而非观渡。

《唐诗三百首》有诗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作者杜秋娘。杜秋娘何人?其祖籍润州,即今江苏镇江,唐代才女,善歌《金缕衣》曲。乡人为纪念她,特地雕像勒铭。具体地址,就在西津渡。今年10月过访镇江,前往西津渡。果然在一座小石山下,方亭侧,池水畔,邂逅杜秋娘的塑像。乡人缅怀她,是因为她传世的诗。一首《金缕衣》,区区28字,居然担当了《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正如左侧方亭上那副楹联所撰:“唐室无辜遗才女,京江千载念斯人。”凡是温暖文化的天才,老百姓是轻易不会忘记的。

秋娘背靠的小石山,古名蒜山,因其名,可以想见其形,今名云台山。蒜山本临长江,与东西两侧镇屏、北固、宝盖、五洲诸山衔接,形成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相传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曾在这里驻扎水师,于破山栈道之上兴建渡口码头。蜀主刘备来镇江,正是从蒜山渡,即今西津渡登岸。又据说周瑜曾与诸葛亮在蒜山议事,制定火烧赤壁的计谋,因此,蒜山又名算山。

然而,由于一代又一代的泥沙淤积。江流改道,如今,蒜山已偏离江岸数百米之遥。渡口的功能丧失,老街的魅力犹存。是晚,从杜秋娘的塑像前出发,绕过一条深巷,未几,便来到一处倚山而建的街区。灯月交辉中,脚底是辙痕斑驳的青石板,道旁是飞阁流丹的古民居,头顶是层峦耸翠的山景。若是在白天,且与三两好友同游,定会挨个地品味那些唐代的渡口客栈、宋代的观音洞、元代的昭关石塔、明代的铁柱宫遗址、清代的英国领事馆,以及救生博物馆、五卅演讲厅等。所谓“唐宋元明清,一路看到今”。而街头那个名为“一眼看千年”的景点,隔着一层薄玻璃板,确切地展示出原始栈道及唐宋元明清不同阶段的路面遗存。

千年胜迹,必有与之相随的千年吟咏。站在街区尽头的半山腰,远眺北方灯火闪烁的江堤,脑海里油然浮起唐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金陵渡是古名,即今西津渡。堪与张祜此诗媲美的,还有宋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江之南,流之北,楼之外,舟之中,吟的诵的都是月色迷离的西津渡。月迷津渡,涛声撩拨乡愁。如今我骋目远眺,月色依旧,但涛声不再,毕竟“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复识矣”。俄然想起日本15世纪大艺术家雪舟的《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此画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我在日本见过的。其实,此画的主体正是一处深水良港,只是当时懵懂,没能和西津渡挂起钩。再往上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由此港口登岸。哦,我们的西津渡还是蛮有国际知名度的哩一本《西津渡诗词选》拿来随便翻翻。孟浩然的“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又是愁,不喜。许浑以“山雨欲来风满楼”名世,但他的“水接三湘暮,山通五岭春。伤离与怀旧,明日白头人”“潮平仍倚棹,月上更登楼。他日沧浪水。渔歌对白头”,仍脱不了愁思一路,让人提不起精神。苏轼豪放,笔下“一笑江山发醉红”“蛱蝶入天身外梦,芙蓉星斗阁中书”,多少有点气势。赵翼的“九州生气恃风雷”,多么振奋人心啊,咏西津渡却是“白雪满头花满眼,一年两度到扬州”,差强人意。倒是无名氏有曲云:“风云西津渡,江山北固楼,先得海门秋。手掌里金山寺,脚跟下铁瓮州。翻滚滚水东流,一线系三江夏口。”把众多名家都盖过去了。我为无名氏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