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代数学与物理学
45718700000029

第29章 沈括和《梦溪笔谈》

宋朝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十分活跃的时期。各门科学,人才辈出,而其中的佼佼者,当首推沈括。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1031年,卒于1095年。父亲沈周曾经当过润州、泉州知州以及江东按察使等职。沈括自幼随父亲外任,走过许多地方,大大扩大了他的眼界。父亲死后,他因父亲的功劳而做过几任小官,先是当主簿,而后当县令。这期间,他大兴水利,使70万亩良田得到灌溉。他32岁那一年,中了进士,过了不久,便到京城开封任职。他做过太史令、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等。这时,正值王安石当宰相,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法。沈括坚定地站在新派一边,为新法的推行做了大量工作。他曾几次去外地巡视新法实施情况,赴辽国进行边界谈判,并获得外交上的胜利。在这之后,皇帝提升他为权三司使,掌管全国经济和财政。在他46岁那一年,由于御史蔡确的诬劾,被撤掉了权三司使的职务,到外地当官。那时,宋朝和西夏正在打仗,沈括又被委任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建功绩。两年以后,由于永乐城失守而获罪,再次被降职。沈括在57岁那一年到润州,即今江苏镇江定居,在那儿买了一座园子,说是和自己年轻时梦见的地方相似,因而起名叫“梦溪园”,住了8年,直到死去。

沈括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学识渊博的人。他才华横溢,博物穷思,于各门科学都造诣极深。他研究的学问包括天文、气象、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地理、生物、药物、医学以及文字、考古、历史、文学、音乐、图画等各方面,在不少学科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无愧地说,沈括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科学通才,是我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之一,是一颗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灿烂明星。

《梦溪笔谈》,就是他晚年定居梦溪园期间所著。这部书,科学内容丰富,见解精到,无论在我国或是在世界科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为沈括思维的精湛和敏捷惊叹不已,把《梦溪笔谈》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物理学方面,沈括不但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对一些物理现象还亲自观察和试验。不论是在风尘仆仆的旅行之中,还是在公务繁忙的时候,他都不懈地记录下自己在科学方面的心得。由于日积月累,他的研究成果是富有成效的。他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声学、光学、磁学三个方面。沈括精通音律之学,《梦溪笔谈》中整整有两卷是专讲乐律的。用纸人作实验来显示声音的共振,是他的一个发明,同样性质的实验,在欧洲要比沈括晚5个世纪。此外,沈括还研究了共振在军事上的应用。他对光学的贡献,主要是研究了针孔成像、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规律,形象地说明了焦点、焦距、正像、倒像等问题。他对西汉透光镜的原理,提出了颇有价值的看法。在磁学上,沈括的贡献有如下三点:一是给出了人工磁化方法,二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三是讨论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法,为航海用指南针的制造奠定了基础。另外,沈括对大气中的光、电现象也进行了研究。

作为一个科学家,沈括的名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1979年,国际上曾以沈括的名字命名了一颗新星。他对物理学的卓越贡献,已被载入了世界科学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