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代数学与物理学
45718700000034

第34章 热的传播与保温瓶

王充的《论衡》谈到不少热学知识,关于热的传播,《论衡·寒温篇》有这样一段话:“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王充试图对热传播的本质加以解释。他认为热传播是依靠“气”。在他看来,“气”是一种可施可禀,能散能凝的物质本体。从上一段引文中可以看出,他已认识到热是从高温向低温传播的,并且是通过某种物质的;受热物体所得到热的多少跟它距离热源的远近有关,近热源者得热多,远热源者得热少。这些认识都是值得重视的。

在我国古代很注意保温。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两件保温的盛酒器,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这种保温的盛酒器由内外两个独立的容器组成,里面的方形容器是盛酒的,外面的方形容器在冬季用来盛热水。由于外面容器的容积很大,所以热容量也十分大,能有大量的热传给里面容器中的酒,使酒温很快升高,并达到一定的温度,趋于热平衡。这样,壶中的酒得以保温。在夏季,外容器储冰,同样也可以保温。有了它,在寒天可以喝到暖人肠胃的汤浴温酒;在热天则可以喝到沁人心脾的冰镇美酒。

宋代洪迈(1123~1202)的《夷坚甲志》记载了一个很动人的故事:“张虞卿者,文定公齐贤裔孙,居西京伊阳县小水镇,得古瓦瓶于土中。色甚黑,颇爱之。置书室养花,方冬极寒,一夕忘去水,意为冻裂,明日视之,凡他物有水者皆冻(裂),独此瓶不然。异之,试之以汤,终日不冷。张或为客出郊,置瓶于箧,倾水瀹茗,皆如新沸者。自是始知秘,惜后为醉仆触碎,视其中,与常陶器等,但夹底厚二寸,有鬼热火以燎,刻画甚精,无人能识其为何物也。”这个古瓶的奥秘在于利用二寸厚的空气层来保温,它实在是现代保温瓶的雏形。至于绘鬼烧火,是故弄玄虚,转移他人的注意力,以防仿造。这种利用空气层保温的器皿,以后也有流传(如明代张鼎思的《代醉篇》),不过在记载上有过于夸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