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雷炮科技知识(上)
45754500000007

第7章 线导鱼雷

线导鱼雷是由发射平台通过导线传输指令导向目标的鱼雷。通常由潜艇和水面舰艇发射,也可由反潜直升机发射,用以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航速为35~60节,最大航程达4.6万米,命中概率比自导鱼雷提高约30%,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制导方式,通常为线导加末段声自导。

对鱼雷的线导控制,由鱼雷线导控制系统和发射平台的鱼雷射击控制系统密切配合实现。鱼雷线导控制系统由导线、放线器和导线传输设备等构成。导线一般为直径小于1.2毫米、芯线直径小于0.4毫米的特制导线,具有较强拉力和抗腐蚀性能,分别存放在鱼雷及其发射装置的放线机构内,其长度通常长达46公里比鱼雷航程大数百至数千米。用以制导鱼雷的导线芯线虽只有头发丝那么细,但每秒钟可双向传输14个信息。

发射鱼雷时,连接在发射平台和鱼雷上的导线同时放出,并随鱼雷向前运动不断放线,使导线始终悬浮水中处于基本不受力状态,保证发射平台与鱼雷之间的传输通畅。为了不影响舰艇的攻击机动和保护导线,在发射舰艇一端,通常还随鱼雷发射伸出长约30~60米的软管,以避免导线与舰体接触受损。发射平台通过导线传输控制鱼雷的航向、航速、航深和姿态的指令;

鱼雷通过导线向发射平台连续传回自身的工作状态、位置、运动姿态,以及攻击目标的方位、距离和干扰情况等信息。发射平台的鱼雷射击控制系统,根据目标和鱼雷的运动参数,经自动适时处理后,向鱼雷发出遥控指令,操纵鱼雷导向目标。

鱼雷进入声自导作用距离范围时,开启自导系统搜索目标,先以被动声自导方式低速运动;发现目标后,自动跟踪、识别目标,并适时转入主动声自导方式对目标精确定位,转入高速攻击。此时,被动声自导与线导处于监控状态,一旦鱼雷遭受干扰或未命中目标,则自动转为线导,重新进行搜索、攻击。当导线断开或线导失控时,鱼雷即自动以声自导攻击程序完成攻击。

在引导线导鱼雷攻击过程中,目标、鱼雷和发射平台的位置和运动轨迹,均可显示在鱼雷射击控制系统的显示屏幕上,供指挥员随时观察、判断和指挥操纵鱼雷攻击目标。世界上第一枚线导鱼雷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中研制的“云雀”鱼雷,1950年美国在此基础上研仿的第一代MK37-1型电动自导线导鱼雷正式服役。1957年服役的MK39和1964年服役的MK45是美国第二代线寻鱼雷,60年代末的NT37-2C型鱼雷为第三代,1975年研制成功的MK48-1型为第四代鱼雷。除美国外,在线导鱼雷方面有突出特色的还有意大利的A-184型、瑞典的TP-61和TP-42型、英国的MK24“虎鱼”和“鲸鱼”型鱼雷等。

80年代以来,光纤制导技术开始用于鱼雷线导方面。据说外径为8.7毫米的光缆传输100公里,总重才6·6公斤,而现在鱼霓的导线达100多公斤。在信息传输量方面则提高了5倍,每秒达70多个信息,而且衰减很小,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也很强,英国的MK24和“鯆鱼”鱼雷已使用光纤制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