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战史·诡秘谍海
45812900000001

第1章 加入“苏共”

1895年10月,理查德·佐尔格出生在高加索地区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是位工程师,他的母亲是俄国人。当理查德3岁时,全家迁往德国,定居在柏林郊区利奇特费尔德。

佐尔格的高中时代是在利奇特费尔德度过的。他特别感兴趣的课程是历史和文学。还在上高中期间,他就自愿报名参了军,被分配到第3野战炮兵团学生旅,先是在西线同法军作战,后是在东线同俄国人作战。

在一次战役中,佐尔格的右腿被弹片击伤,被送往柏林陆军医院。

身体恢复以后他又返回原来的部队。3周后又负伤,但这次可重了,两条腿都被弹片打折,留下终身残疾。由于他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军士,并被授予二级铁十字勋章。

佐尔格受伤后被送到哥尼斯堡大学医院。在那儿,年轻的佐尔格在思想上和性格上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

像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佐尔格接受过战火的洗礼,曾两次在战壕中作战,但却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做什么。佐尔格说:“我们虽然在战场上拼命,但我和我的士兵朋友们没有一个了解战争的真正目的,更谈不上它的深远意义了。”

佐尔格的思想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他开始阅读德国和俄国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典著作,逐渐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之中。

卧底东京的佐尔格1916年10月,佐尔格就读于柏林大学经济系,他的计划是“除了学习外还要参加有组织的革命运动”。1918年元月,佐尔格正式退伍而就读于基尔大学,攻读国家法和社会博士。

在基尔大学,佐尔格结识了科尔特·格拉契教授,俩人经常在一起讨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佐尔格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了。

不久以后,佐尔格便加入了新成立的德国共产党。在此同时,他从基尔搬到汉堡,继续完成他的博士论文的最后部分。同时他又积极地参与建立青年人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培训党的地方组织干部、筹建党的地下支部等工作。他的公开职务则是大学助教、煤矿工人、报纸编辑和记者等。他还作为地区代表出席德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也就在这段时间里,他同克里斯蒂阿尼结了婚。

1923年下半年,莫斯科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来到德国,佐尔格在柏林和法兰克福两次与他见面,从此开始接触苏联共产党。1924年4月,德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法兰克福召开,苏联派了一个由6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其中有苏联军事情报局即红军四局的成员。佐尔格再次与苏联共产党接触,这次见面是佐尔格人生旅途上的重要转折点。四局的特工人员早已注意到佐尔格的表现和他的经历了,认为佐尔格是一位理想的特工人员。经过几次谈话之后,四局的人说:“你若有兴趣加入四局的话,就到莫斯科来罢。”佐尔格欣然接受。

佐尔格到了莫斯科,不久便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并被安排在红军四局共产国际情报处工作,负责收集有关各国工人运动、政治经济问题方面的资料,处理和联系各国共产党的党务问题。

接下来的几年,佐尔格便频频穿梭于柏林、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斯堪的纳维亚、伦敦和莫斯科之间。他的工作干得很出色。他与四局局长别尔津将军成了知心朋友。

德国共产党组织的武装暴动失败后,苏联领导人决定把情报、谍报和宣传机构的工作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洲。为此,1929年11月,佐尔格被派到中国上海。

到达上海的最初几个月里,佐尔格一面广交朋友,寻找情报的来源;一面潜心研究中国的事务。随着了解的不断加深,他爱上了这片土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佐尔格结识了《法兰克福日报》驻远东记者、著名美国左翼人士艾格妮丝·史沫莱特女士。通过她,佐尔格物色到不少中国“助手”,也正是通过她,佐尔格结识了日本大阪《朝日新闻》驻华记者、精通中国事务的日本专家大崎保积。大崎曾是东京帝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成员,对中国共产党持同情态度。他与佐尔格对世界大事的看法比较一致,以后,他成为佐尔格的主要搭档和最合适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