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庄子)
45876800000014

第14章 天道

“原文”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物而不为仁,长于上右而为寿,覆载天地刻彫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明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计,于是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噫,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老子漠然不应。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郤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人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士成绮雁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冲然,而颡然,而口阚然,而状义然,似系马而止也。动而持,发也机,察而审,知巧而于泰,凡以为不信。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而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提示”

《天道》的主旨是提倡“无为”,以阐述自然的意义。“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它是不可能抗拒和无法改变的。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静而与阴同德:阴:阴气。同德:具有共同的性质和常态。

动而与阳同波:阳:阳气。同波:同流。

天王:犹天子,这里指称唐尧。

吾不敖无告:敖:通“傲”,侮慢。无告:指无所告诉,无所依靠的。

天德而出宁:德:成;天德,即自然而成。出宁:指形迹虽然显著,心神始终保持宁静。“出”当为“土”,形近而误。

徵藏史:徵:“典”的意思;徵藏,即书库,犹今图书馆。掌管储藏典籍的史官称为“徵藏史”。

繙(fán)十二经:繙:反复。十二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加上六纬。

大谩:太冗长。

中心物恺:中心:中正而无偏私。物恺:和乐,允合人情。

偈偈(jié)乎:形容用力的样子。偈:举,含有标榜的意思。

百舍重研(jiǎn):走了很长时间、很大距离的路,脚后跟长了厚厚的茧。百舍:在路途上住宿的次数多。研:通“茧”。

弃妹:妹:犹“昧”;不爱物。·

正郤:郤:“却”的异体字,退,引伸为躬身自省的意思,正郤:刚才省悟到自己的过错。

颡(sǎng)頯(kuí):颡:额。頯:宽大高亢。

动而持:欲动而强持。

竟:同“境”,边境,边陲之地。

终:穷尽。

奋棅(bǐng)——用力争夺权柄。棅:同“柄”。

外天地:忘乎天地。

轮扁斫(zhu6)轮:制作车轮的人,名扁。

糟魄:即“糟粕”,“魄”是“粕”的借字。

数:技巧,术。

喻:通晓,明了。

“译文”

自然规律的运行是没有停顿的,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统驭的规律也是没有停顿的,所以天下百姓归顺;思想品德修养达到圣明的人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和主张仍是没有中断和停顿,所以四海之内人人服从。明于自然之规律,懂得圣人之道,六合四时畅达于帝王之德,任各物自动,万物没有不是静悄悄地然地自生自长。圣人内心宁静,并非宁静十分好,所以才宁静;万物不能扰乱他的内心,所以才宁静。水宁静时便可以明晰地照见须眉,水的平面合于水准仪测定的标准,大工匠便会取来效法。水宁静则明澈,又何况是精神呢!圣人内心宁静,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鉴,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乃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帝王圣人都停留在这境地上。心神休静便空明,空明则充实,充实即是完备。心境空明便宁静,宁静而后活动,活动而后无不有所得。宁静便能无为,无为便使任事的人各尽其责。无为便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不被忧患所困扰,年寿也就长久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乃是万物的本原。明白这个道理而做帝王,便像唐尧为国君;明白这个道理而做臣子,便像虞舜为人臣。凭着这个道理处于上位,便是帝王天子的常德;凭着这个道理处于下位,便算是懂得玄圣、素王的看法和主张。凭着这个道理隐居闲游江海,山林的隐士便服从;凭着这个道理进身仕林而安抚天下百姓,就功大名显而天下大同。宁静就可成为玄圣,行动就可成为帝王,无为就被万物所尊崇,朴素就可以称美于天下。明白天地以无为为本的规律,这就叫做把握住了根本和宗原,而成为与自然冥合的人;用此来均平万物、顺应民俗,便是与人冥合的人。与人冥合的,称作人乐;与自然冥合的,称作天乐。

庄子说:“我的大宗师啊!我的大宗师啊!粉碎万物而不算暴虐,恩惠施及万世而不算仁爱,生长于远古而不算老,覆天载地雕刻各种物体的形态却不显露技巧,这就叫做天乐。所以说:‘了解天乐的人,他活着的时候顺应自然而运行,他死后则与外物融于一体。宁静时与阴气具有共同的性质与常态,运动时与阳气一同波动。’所以了解天乐的人,不会受到天的怨恨,不会被非难,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鬼神的责备。所以说:‘运动合乎自然的运行,静止时如同大地一样宁寂,整个心思安定专一统驭天下;他的形体没有病痛,他的精神不觉疲乏,内心专一安定而万物无不服从归附。’这些就是说把宁寂推及到天地,通达到万物,这就叫做天乐。所谓天乐,便是圣人的爱心,来养育天下的人。”

从前舜问尧说:“你作为天子的用心怎么样?”尧说:“我不轻慢孤苦伶仃的人,也不抛弃困苦的百姓,悲悯死者,很好地对待孺子而同情妇女,这是我的用心所在。”舜说:“好是很好,然而还不能说是伟大的。”尧说:“那么将怎么做呢?”舜说:“自然而成形迹安宁,日月光照而四时运行,像昼夜交替有常,云随风飘,雨施万物。”尧说:“整日里扰乱多事啊!你,与自然混为一体;我,只是跟人事相符合。”天和地,自古以来是最伟大的,被黄帝、尧、舜所共同赞赏。所以,古代统治天下的人,还要做什么呢?只不过是效法天地罢了。

孔子欲去西边把经书储藏在周王室。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王室掌管典籍的史官老聃,引退在家,先生想藏书,可以请他帮忙。”孔子说:“好极了。”

孔子前去看了老聃,老聃对孔子的要求却不答应,于是孔子翻检很多的经书反复加以解释。老聃中途打断孔子的解释,说:“太冗繁,希望只听这些书的要点。”孔子说:“要点在于仁义。”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不仁就不能成就名声,不义就不能立身于社会。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还有什么指教?”老聃说:“请问,什么叫仁义?”孔子说:“中正并且和乐外物,兼爱而没有偏私,这是仁义的实情。”老聃说:“噫,危险啊!后面这些话!谈兼爱天下,岂不是见解陈旧而不合时宜吗?说无私,其实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先生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养育自己的条件吗?那么,天地本来是常在的,日月本来是光明的,星辰本来是罗列的,禽兽本来是各有群体的,树木本来是直立于地面成长的。先生依照自然状态而行事,顺着规律去进行,就是最好的了;又何必奋力标榜仁义!这岂不是就像击鼓寻找逃跑的人吗?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士成绮见了老子问:“我听说先生是圣人,我坚定不辞远道而来,希望能见到你,旅途百日,脚后跟磨出厚厚的茧也不敢停下来休息。现在我细察先生,不算是圣人。从鼠洞里掏出的泥土中有剩余的食物,看轻并抛弃它,是不仁;粟帛饮食享用不完,然而聚敛仍无限度。”老子十分冷淡地不作回答。

第二天士成绮再去见老子,说:“昨天我讽刺了你,今天我方才省悟到自己的过错,为什么?”老子说:“巧智神圣的人,我自以为早已离开了他。从前你喊我是牛,我就叫做牛,喊我是马,我就叫做马。如果我有其实,别人给与名称而我却不接受,将会第二次受到祸殃。我接受外物常常是顺其自然地接受,我并不是要接受才去接受。”士成绮像雁一样侧身而行不敢正视自己羞愧的身影,一步跟随一步地慢慢向前,问说:“怎样修身?”老子说:“你的容颜情态自命不凡,你的眼睛突视,你的额头高亢,你的口舌夸张,你的身形巍峨,好似系住的奔马,身虽被拴住而心犹奔驰。你的行动暂时被强制,一旦发动迅猛若箭出弩机,明察而精审,智巧而外露骄恣之态,凡此种种都不可拿来当做人的真实本性。边境上有一种,他们的名字叫偷盗。”

先生说:“道,对于大的事物没有穷尽,对于小的事物没有遗漏,所以说它具备在万物之中。广大啊,道是没有什么不包含的,渊深啊,道是不可测量的。推行刑、赏、仁、义,这是精神处于最终的痕迹,不是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谁能确定它!至人一旦统治天下,责任不也很大吗!却不足以成为他的拖累。天下人奋力争夺权柄但他却不为之心动,处于无待却不为私利所动,深究事物的本原,能持守事物的根本,所以无视天地,弃置万物,而精神不曾有过困扰。贯通于道,融合于德,辞却仁义,摈弃礼乐,至人的内心就有所宁静、安定了。”

世上的人所看重和称道的是书,而书却没有超过语言,而语言确实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在于它的意义,意义又有所指向。意义所指向的,却又不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然而世人因为珍贵语言才传之于书。世人虽然看重书,我却以为不足为看重,因为所看重的并不是真正可以看重的。所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和色;用耳朵听可以听到的,是名和声。可悲啊,世上的人以为从形、色、名、声中就可足够得到事物的实情!如果形,色、名、声果真不足以得到事物的实情,那么知道的不说,说的不知道,然而世上的人又怎么知道呢?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车轮,放下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是圣人的语言。”轮扁说:“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如此,那么国君所读的书,便是古人的糟粕了!”桓公说:“寡人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能随便议论呢!若说得出道理来,那么还可以;若说不出道理,那么就处之以死。”轮扁说:“我用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观察。斫削车轮,动作慢了就松滑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难以入木。不慢不快,得心应手,口里虽然不能说出,但有技巧存在于其间。我不能使我的儿子通晓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继承这一奥妙的技巧,所以七十岁了还在斫削车轮。古时候的人和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都已经死去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就是古人的糟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