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提升综合素质
45886600000011

第11章 教师的文化素养(3)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无论担任何种课程的教师,都应重视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只有做有心人,对准方向,有目标地积累,才是最有效的。那种缺乏与自己专业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或者虽有联系但彼此相隔太远的知识,积累得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有了目标,才谈得上有计划、有安排,才会明确“积”什么,“累”什么,才可能在判断知识的相对价值的基础上,选择那些有用的知识,来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目标的积累,还必须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既不可好高骛远,又不能忽视大海拾贝。同时,还应讲究积累的艺术,科学储存的方法。只有这样,围绕专业知识有目标地、科学地、有效地积累,才能够建造好专业知识的大厦。

(4)强化专业知识的整体效应

前面我们将专业知识结构分解为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前沿知识的三个要素,并分别研讨了它们特有的内涵和作用。但是,它们却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在这个整体结构中,专业主体知识是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以此,形成了专业知识结构的特色。而这个核心不是单一的,是复合的,往往一个教师都有一门、两门知识占有较大比重。在专业知识结构中,专业主体知识决定了结构的性质和功能。并且,还必须以核心为轴心,将专业知识系统化,按照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力图做到专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不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知识的某一部分凝固化,而要使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同时,要努力从整体结构上,去把握专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熔于一炉。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整体效应。

(5)实行灵活的求知动态调节

合理、高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的主观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推进的过程。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实践经验的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调节、充实、提高的问题。加之,教学任务的更迭、兴趣的转移,成才目标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专业知识的调节。

调节的基础有两个:一是反馈,一是预测。“反馈”是适应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某种知识缺少或不足时,及时填补,以免影响专业知识的完备性。“预测”是主动性的。根据专业工作的需要,提早准备。反馈与预测都是不可忽视的。实行动态调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专业知识的效能,增强对业务的适应性和创造性。那种求全要求是不可取的。能不能胜任教学,作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实现知识互补

专业知识优化,不仅通过教师自身努力来实现,而且还可以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补效应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相互有机配合产生更佳的效果,称为专业知识的互补效应。

知识互补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双边互补;一种叫多边互补。双边互补指教师双方各具专业知识特色,在完成共同的课题研究或育人的劳动中,彼此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作用。这样,既能达到参加互补的个体专业知识得以优化的好处,又能因为互补效应,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结构的功能。多边互补最少为3个各具特色的专业知识结构的互补。这种“互补”可以是确定性的固定合作,也可以是随机性的相互交流。

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一、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的意义

1.教育科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工具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书”来达到“育人”的目的。所谓“教书”,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把教科书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掌握,并转化为技能、智能和思想观点。所谓“育人”,就是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转化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的品德,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人才。教书育人把“教书”和“育人”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神圣职责,所肩负的重大社会历史责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完成这一崇高职责的特殊任务——通过“教书”来“育人”。

教师怎样通过“教书”来“育人”呢?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这个问题应当作出认真的回答,并付出艰巨的劳动。在教育这项复杂的有规律的科学面前,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靠盲目辛苦,“时间加汗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教育科学中的教育学就是从理论和方法上告诉了我们“怎样教”的问题。

实际上它就是教师用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工的工具。教师如果不了解教育教学的科学,不懂“怎么教”,不知道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一味广征博引,其结果是言不及义。事与愿违。我们在学校里常常见到这种情况,一名教师上课师生共同活动,既传授了知识,又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效果很好,而另一名教师上课杂乱无序,学生根本不听讲,难于达到教学目的。其中重要原因是前者具有教育技巧,后者却没有。教育技能技巧实际上就是“怎么教”的工具。教学既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教学程序所能奏效的。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规律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深有体会地说他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了教育理论,他是不能工作的。这充分说明,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工具,掌握了这个工具,才能把握住教育规律,主动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达到科学育人。

2.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教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教师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不是只依靠哪一门学科的知识,教学的那一个环节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全面和丰富的知识,在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将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是否掌握教育理论和技能技巧,将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成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事实的确是这样,教师不能仅仅只懂得“教什么”、“怎么教”,更主要的是还要懂得怎样才能“教得好”。这就要求教师和受教育者有一个协调的配合,在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开展教育活动。人们常说的备课时吃透“两头”,教学中强调“双边”活动,其中之一就是指要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便有的放矢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不具备相当的心理学知识,没有对儿童的心理结构与活动进行过深入观察的人,是没有当教师的起码资格的。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之处,往往也就在于他们注意了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上海市闵行中学特级教师李华丰同志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从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

同时,在怎样才能“教得好”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问题。作为教育科学重要内容之一的教学法,就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活动中的“怎么教”及“教得好”的问题。教师不掌握合乎教学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就如把山珍海味买来让一个不懂烹调技术的人去做一样,不但做不出美味佳肴,倒还做成了难以下咽的食物。这说明,没有合乎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都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知识财富,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

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伴有科学的、严密的组织活动和管理活动的过程。怎样以理、以情来引导学生,怎样创设环境进行疏导工作,如何启迪学生的觉悟,采取什么措施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又如怎样驾驭、调节课堂气氛,怎样通过自己的语言、手势和情感把握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根据学生的表情反馈,及时调节教学环节,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等,所有这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都直接关系到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它就有赖于教师的教育科学修养。

3.教育科学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素养

合格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是多方面的,教师仅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做一个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优秀教师,必须有扎实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和教育方法,才能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得到学生的爱戴,受到社会的尊重。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向着纵向分支化和横向综合化的发展的趋势,随着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育的功能更加显著。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适应形势的需要,这就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教育理论的普及创造了有利环境。面对这种形势,对各类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越来越高。一些国家还专门制定了提高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政策。有许多国家规定,必须持有“教师合格证书”才能担任教师工作,而获得此证必须经国家考试鉴定合格才行,其中强调教育科学知识分要占10%—14%的比例,一般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若要从事教育工作,还必须到师范院校经过1年以上的教育科学知识的专门训练,才能获得“教师合格证书”。我们国家对教师教育科学素养也是极为重视的,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采取了措施,加强教师对教育科学的学习。近几年来,国家除在各类师范院校开设了教育科学课程外,还在全国实行了以教育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教师专业合格证书》制度,并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人,才能担任教师。”国内外重视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事实说明,教育科学知识是合格教师必备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一素养,才能使教师在现在和未来的教育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知识的基本要求

1.融会贯通地把握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

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任务的教师,仅仅只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掌握教育科学的本领。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曾有教育家把它称之为“一切艺术中最渊博、最复杂、最高尚和最必需的艺术”。作为一个教师,可以因承担不同科目的教学而彼此有不同的专业之分,但指导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科学知识却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当前,教育科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教育科学体系。它们分别对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在教育科学的分支日趋庞大的情况下,要求每一个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的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但为了知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有效地搞好现任教学工作,每一个教师至少应学习教育科学中几个主要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理论体系。

教师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它来指导其教育活动的实施。因此,首先必须在掌握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下功夫,对于概念、范畴、理论。要有正确的理解,懂得其真正的含义,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在运用中才不会出现大的失误,才能在反复的实践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其次,还必须把握教育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将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而是注意整体的相关性和辩证统一的关系,真正融会贯通地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良好的教育修养,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2.灵活自如地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科学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它是人们在千百年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它是教育实践深刻的、正确的、完整的反映。离开了教育实践,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教育科学理论又高于教育实践,因为教育科学理论是对教育科学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因此,它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也毫不例外。

我国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是一场富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更需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否则,改革将会流于空泛。可见,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要灵活自如地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就要善于处理好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并且做到:第一,要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认真钻研,深入领会教育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努力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还要善于运用教育科学的基础原理总结具体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其原因,使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让教育实践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达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高度统一。第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既包括理论的探讨,也包括实验研究。理论探讨必须以教育实践为依据。实验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只有联系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

其次,在教育实践中,不要把教育理论看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应当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依据不同的情况、条件,恰当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养成开拓、创新负责的精神。

3.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教师掌握教育理论的桥梁。教师逐渐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而且也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至少要具备以下品质: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常言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高度的事业心,乐于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才可能立志去研究教育。其次,要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良策,才可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还应做到善于钻研与创新。通过学习,努力把握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体系,并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此外,还要有严谨的科研作风。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追回法、经验总结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预测法、统计法、测量法、图表法、内容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一个体系。教师应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不同选择方法。既要注意每一种方法的特有功能,又要讲究运用方法的整体功能。

总之,教师人才的自我完善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教育科学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教师教育科学知识的素养,既要注意对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掌握;又要重视教育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掌握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