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产前营养与产后减肥
45901800000143

第143章 心理行为因素与肥胖有何关系

心理因素与机体胖瘦的关系极其微妙,不良的生活事件、恶劣的工作环境、精神压抑、感情冲动,可导致一部分人变瘦,也会促使某些人肥胖。

(1)单纯性肥胖的心理因素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除与体质因素有关外,运动不足与过食是其重要的原因,而过食及运动不足又与心理因素有关。

一般说来,肥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进步而有逐渐增多的倾向。但是物质的丰富与文明进步达到较高水平的地区,那些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妇女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妇女相比,前者肥胖的发病率比后者高出6倍。有人认为这与前者许多人中有着神经质倾向,有着较浓厚的进食癖,有着较为不安的精神情绪等有关,因而肥胖的发病率较高。

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某些人当其处于患病、手术、转校、结婚、分娩、闭经等情况时,往往突发肥胖。此外,父母亲重病或住院、迁出父母之家而独立居住,恋爱高潮或失恋等心理因素也可诱发肥胖。

日本学者的研究表明,某些人遇到不安、紧张、生活空虚单调、人际关系不好等不良生活事件时,往往以过多地进食转移不安与紧张的情绪,转换单调空虚的生活气息,以此作为获得暂时快乐,缓解失望与不满的情绪及敌意的发泄,降低罪恶感,逃避人生激烈竞争的一种手段。在现代社会各种紧张因素作用下,上述种种心理因素可以导致过多进食,从而引起肥胖。

对于进食量及体力活动消耗热能的估计与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胖人往往比体重正常者更易低估自己的进食量而高估运动量,体重指数越高者,这种情况越严重。

由上面可以看出肥胖与个人的性格、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即说明肥胖与心理行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2)肥胖常见的几种心理行为因素

美国学者对78例肥胖患者的心理行为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以下因素与肥胖有关:不幸的童年、重大的精神刺激、生活不快、过度兴奋、抑郁症或神经症等。

(3)饮食作为缺乏爱的一种补充手段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有一种情欲冲动的潜在意识,这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对心理因素与肥胖的关系作了如下阐述,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类的婴幼儿时期,通过母亲的乳房而受到爱抚得到爱情,此即称之为“口欲期”。这种“口欲期”对其后的精神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婴幼儿在母乳喂养期间未能得到充分的爱时,婴幼儿的此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因而长大之后,即以过多的食物来消除和补偿这种欲望,从而导致肥胖。

科学研究进一步发现,不仅是婴幼儿时期缺乏爱的人易将饮食作为爱的补充手段,所有缺乏爱的人都有这种倾向。爱的形式多种多样,缺乏爱的形式各不相同。有些人因工作学习遇到挫折,需要爱;有些人因无子女心中空虚,需要爱;有些人不懂得爱,则更需要爱。

(4)感情冲动与肥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在悲伤、愤怒或紧张之时,食欲减退,一点东西也不想吃。伤心难过之时,更是难以下咽。但也有些人越是生气吃得越多,一遇到紧急之事,首先想到吃,伤心难过之时,吃点东西能得以缓和。亚历山大的心理学说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的精神状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敌意与攻击性,其二是相互依存性,这是两个极端,两者可以相互转换与循环过渡。

(5)胖子对肥胖的态度

有些胖人在思想上对其自身的肥胖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以为胖一些无关紧要,不伤大雅。另有一些人对肥胖过分担心,时时刻刻怕长胖,对自己的体重非常敏感。但是。机体在某种压力下。更易储存脂肪,以备万一。有些胖人感到自己巨大的身体是令人讨厌的,从而对自己采取了一种敌意与轻视的态度,以为自己没有能力管住自己。由于感情上的不平衡,心中稍有烦恼,就拿食物解脱,吃完之后又后悔,更加烦恼,又转向食物,形成恶性循环。

(6)习惯嗜好与肥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胖子在新年之际下定决心减肥。一个星期前,她就开始规定饮食了。首先,她把所有禁食食物列在一张长长的单子里,单子里大部分都是她喜爱的食物:如黄油、土豆、米饭、牛奶、巧克力、糖果。有一天,她的朋友去看她,她依然那么胖,朋友丝毫没有感到奇怪,然而她却非常尴尬,匆匆地把一包东西藏在书桌下面,当朋友问她在做什么时,她讪讪地笑着,把那包东西拿出来,包里有五大块巧克力和三袋糖果。

这则故事的道理不言而喻,有些人视食物如生命,他们对于食物的嗜好像有些人对酒精成瘾那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制剥夺了他们的食物,结局往往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