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我们在一线
45925500000098

第98章 不想走,真的不想走

兰州广电总台 肖岩

5月26日上午从天水出发不久,就进入陇南重灾区之一的徽县。被树林染得翠绿的大山、金黄色的麦田,如果不是过往车辆上大大小小“抗震救灾”的横幅、路边随处看见的救灾帐篷,我们真会有一种外出旅游的错觉!

下午6点多钟,我们到达武都,车在一排简易帐篷前停了下来,这里是陇南抗震救灾指挥部宣传报道组的临时驻地,陇南市武都区接待的两百多名记者都在这里完成每篇稿件的撰写和发稿工作。晚上的工作餐是一盘凉面。吃完饭,我们报道组的三个成员一起走上了武都街头,已经是晚上10点,一排排简易帐篷显得特别安静。远处有灯光,走进一看,是一个由市政府设立的接收捐赠点。工作人员用沙哑的声音告诉我们,从5月12号到现在,他们每天最多休息4个小时,为的是能及时地将救援物资分发到各个受灾区域。

27号一大早,我们暂别武都,赶往文县。从武都到文县的路除了要提防悬崖上随时可能滚落的石头外,一座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上无数个急转弯也让人记忆深刻!她叫高楼山,郁郁葱葱、巍峨耸立,翻山时,从不晕车的我胃里也有些难受……

下午3点,我们赶到了重灾区之一的文县。还没进县城,道路两旁一辆接一辆、已经把车斗改装成“卧室”的农用车主告诉我们,这里急需帐篷!坐落在文县县城的县中医院由于建设时间早、砖混结构等原因,在地震中遭受重创,整个楼体承“八”字形开裂,摇摇欲坠。城南大街上的多处民房倒塌,城西大街多处楼房倾斜。这一切,让我对“地震”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顿感冰冷彻骨!

文县一中的教学楼被鉴定为危楼,教学工作搁浅,3000多学生无学可上,这已经成了张校长的一块心病。28日,对他来说是震后第一次重温“快乐”的感觉!由共青团甘肃省委捐资200万元为他们新建的六十间轻钢教室今天开工了!看着操场上解放军战士和建筑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张校长笑着对我说:

“今天晚上,我要在帐篷里好好睡个囫囵觉!”

席娟,一位普通的文县群众。从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她每天都在写日记,记录着震后的点点滴滴,用她的话来讲,这代表了文县人民的心声。在读到其中的一篇日记时我们都哭了:

5月23日晴

今天,政府发给我们家一顶新帐篷!终于可以把那块别人搭灵棚时用过的彩条布换掉了。有些邻居没有领到,不是不发,是没了。他们都说我命好,是啊,有了帐篷,我们不再害怕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帐篷——天堂!

离开时,看着沿途开裂的楼房、倒塌的民房、停课的学校、简易的帐篷……我在笔记本上写了8个字,“不想走,真的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