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皆学问。
——曹雪芹
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首推《红楼梦》。今天,它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作者曹雪芹的名字也随之响遍世界各个角落,以至研究这部书、乃至研究他这个人都能成为一门了不起的学问。可是谁又能想到作者生前竟是一位住在北京香山附近,默默无闻的穷文人呢?
曹雪芹出生在清朝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上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到他父亲时候,因事牵连,曹家被罢官抄家,从此家境日趋没落贫困。抄家时,曹雪芹只有13岁,父亲被判罪,他只能靠祖母和母亲教他读书写字。那时他读书非常用心、刻苦,常常作诗作文到深夜,为他日后写《红楼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等到他开始创作巨著《红楼梦》时,生活已到了奇苦的地步: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屋;睡的是草绳子编的床;吃饭用的锅灶是用破砖头胡乱垒起来的;盖的是一条千疮百孔的旧毡子。
但曹雪芹并没有被生活的贫困压倒,相反,他却以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写作。要写《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著,光稿纸就需要好多,曹雪芹没钱买那么多纸,就托亲告友,翻箱倒柜,甚至像一个乞丐,到陌生人家门前去讨要,找一些旧年的皇历和一些别的旧书废纸,将它们仔细拆开,反折过来装订成册,把字写在反面。
有一次,他和朋友在茶馆里聊天,说着说着,曹雪芹突然来了灵感,一摸腰里,忘了带纸笔,便站起身拔腿就走。朋友们莫名其妙,跟着赶到曹家,却见他已经趴在炕上写他的《红楼梦》了。
曹雪芹就是这样痴痴迷迷,默默无闻地在香山脚下整整写了10年。除了一些小的增删之外,仅全书的大修改就有5次之多,才写成“旷世奇书”《红楼梦》。
《红楼梦》的悲剧就是曹雪芹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真实写照。经历了沧桑巨变、人世兴衰,曹雪芹才真正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心酸苦辣。他想追求的是生命的真谛,尘世间的一切繁华都如同镜花水月,一逝而不可挽回。既然一切都看得淡了,为何还要苟活于世,为何还要留下“满纸荒唐言”?曹雪芹的作品之所以让人无法释怀,是因为他描述了世间人与人的温情、人与人的情爱,他将世间美好的东西展现给世人,并对美好事物的流逝抒发了悲怆之情。曹雪芹的执着在心灵,他的坚定意志表现在即使现实的生活潦倒无依,但为了追求人生的“解脱”之道他愿意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