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种观念的流行,言语创新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习惯改变的程度。
——塞·约翰逊
从前,有个缺了块嘴唇的姑娘待嫁,有个没了鼻子的小伙待娶,各自要求的条件,又都不要残疾的,这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好在姑娘和小伙子相互并不相识,有个巧嘴媒婆为之撮合。媒婆先对男方说:“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太好。”小伙子想:嘴不好,无非是好扯扯闲话,这可以改,算不的什么大毛病,于是同意了。媒婆又对女方说:“小伙啥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姑娘一听,觉得暂时穷点没什么,将来可以勤劳致富,何况娘家会陪嫁许多呢,也就应下了。
在媒婆的安排下,双方立据为凭,这对男女便成了婚。洞房花烛之夜,真相大白。后来双方都埋怨媒婆。媒婆拿出字据说:“我早已有言在先,说明了姑娘‘嘴不好’,小伙‘眼下没有什么’,是你们自己同意的,现在反倒怪起我来了,这是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笑话,让人从语言的艺术当中体会生活的趣味。媒婆在做媒过程中运用的“歧义”手段有她的正面作用,那就是告诫我们要正确琢磨语言的歧义,思考它可能出现的意思,从而提前作准备,这在外交条文、合作合同等等方面都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