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沉默不是金——训练好口才
45976600000039

第39章 “立论超群”的奥秘

说现成的一套话,你就不能够给人家深刻的印象,若按自己的意思来讲,大家更愿意听,更容易懂。

——加里宁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一天,华罗庚的国文老师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布置了一道作文题,要求读完胡适的《尝试集》一书之后,每人写一篇读书体会的演讲稿。

华罗庚按照老师的要求,仔细地阅读了《尝试集》。书中有一首诗引起了他的注意:“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为之转一语,自古成功在尝试。”他反复地读,反复地想:这诗中前后用了两个“尝试”,但其含义却不同。于是,他撰写了一篇题为《“尝试”的概念不能混淆》的演讲稿。

在班级里举行的演讲会上,华罗庚讲道:“诗中两个‘尝试’的概念是根本不同的。第一个‘尝试’是指第一次试验,即浅尝则止;第二个‘尝试’则可能是指一次,也可能是指多次。胡适对‘尝试’的概念尚且混淆,他的《尝试集》还值得读吗?……”

国文老师听后很不满意,认为华罗庚的演讲简直是强词夺理,“牛头不对马嘴”,并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的班主任老师王维克。

王维克老师博学多才,慧眼识珠。他看了华罗庚的演讲稿之后,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先暂且不论胡适的诗中是否真的有逻辑错误,你在演讲时能谈出诗中的两个‘尝试’有不同含义,就是用心读书,善于动脑,敢于公开挑战权威的表现。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今后,无论是在演讲中,还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你都要坚持独立思考,发扬敢于创新的精神。”这对少年时代的华罗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开学不久,国文老师又结合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谈周公诛管蔡》的演讲稿。

据史料记载,周公和管叔鲜、蔡叔庚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因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代理政务。管叔、蔡叔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将做出不利于成王的事。为此,周公便避到东部去了。后来,成王又把周公迎了回来,恢复了他的职位。管叔、蔡叔对此深感不安,他们拥戴商朝纣王的儿子武庚起来造反。成王派周公兴兵讨伐,杀掉武庚与管叔,关押了蔡叔。

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同学们写演讲稿的思路大同小异,即赞扬周公是王室的忠良,谴责管、蔡是叛逆,诛得对。唯独华罗庚与众不同,写了一篇立意新颖的演讲稿。他在演讲会上辞锋雄健地说:“周公倘若不诛管、蔡,他自己也可能起来造反。正因为管、蔡看出了他的意图,所以他为了灭口,才把管、蔡杀的杀,押的押。我认为周公诛管、蔡,乃属公报私仇。”

华罗庚演讲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独树一帜,颇有见地,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班主任王维克老师为华罗庚的这次演讲写下了“立论超群”的批语,并在班上表扬了他。

人们赞誉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能思,善言,是不可多得的“通才”。也许有人会问:“无论是在演讲中,还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像华罗庚那样‘立论超群’呢?”

1961年11月,早已经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华罗庚回到了家乡,向母校——金坛县某中学的师生作了题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回顾了自己是如何研究数学,学习语文,锻炼口才的经历,并用自己的一首诗概括了多年以来的深切体会:“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些话,可以说揭开了华罗庚“立论超群”的奥秘。

敢于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在智慧的基础上表达出的必定是独到、有吸引力的。华罗庚的故事告诉我们,善于思索,才能让自己的言谈“立论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