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沉默不是金——训练好口才
45976600000006

第6章 十二岁的使臣甘罗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穀梁赤

甘罗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甘茂的孙子。他少年聪颖,十二岁的时候就到时任丞相的吕不韦手下去做事。这时候,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少年,可就在这一年,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而且一度享誉当时。

三年前,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出使燕国,百般游说。经过三年的努力,燕王喜答应归附秦国,并且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表示永不叛秦。秦国也打算再派张唐前往燕国,做燕国的国相,企图与燕国联合夹攻赵国,扩大河间的土地。因为张唐赴燕中途必须经过赵国,所以秦王又让张唐顺便访问赵国。最好能游说赵王把河间一带的城池割让给秦国,不动刀兵,避免劳师靡饷。

张唐受命以后,就拜访丞相吕不韦说:

“昭王的时候,我曾受命率兵讨伐过赵国。赵王一直仇视我,扬言谁能捉到张唐,就赏给他方圆百里的土地。现在我出访燕赵两国,恐怕不合适吧?”

吕不韦什么也没说,却一脸的不高兴。

甘罗见这几天丞相一直闷闷不乐,就问吕不韦:“丞相因为什么事情这么不高兴呢?”吕不韦就把张唐不从命的事向他说了一遍。

甘罗听完就说:“请让我去说服他怎么样?”

吕不韦呵斥道:“我亲自请他,他都不肯去,你又怎么能说服他呢?”

“项橐七岁的时候,就成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都十二岁了,您应该让我去试试看,为什么我刚一提出来,您就一口回绝了呢?”

吕不韦勉强地点了点头。

甘罗见到张唐就问:“张大人,您认为您的功劳和武安君王翦相比,谁的更大呢?”

张唐说:“武安君向南挫败了强大的楚国,向北建威于燕国和赵国。他攻城破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怎么能与武安君相比呢。”

甘罗又问:“您认为当年的应侯和现在的丞相文信侯(吕不韦)相比,谁更专断呢?”

张唐说:“文信侯更专断。”

甘罗便说:“您果真知道文信侯比应侯更专断吗?当年应侯提出攻打赵国,武安君王翦出面表示责难,离开咸阳七里就被赐死了。如今文信侯亲自出面请您去做燕相,您却不肯去,我真不知道您要死在哪里了!”

张唐立刻回答说:“请转告丞相,我马上到燕国去。”

可是,张唐还是惧怕到赵国去。吕不韦也不愿勉为其难,只好决定另派他人前往赵国。

甘罗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到秦王那里毛遂自荐:“大王,请您派我去出使赵国吧,我一定能完成使命。”

秦王见眼前的这个小孩儿这么有胆量,这么有魄力,又听相国吕不韦谈到过他的行事,心中已有几分欢喜。但为当面验证一下他的才能,故意掩饰住内心的喜悦,十分严肃地说:“出使赵国可是国家大事,你小小年纪,见了赵王想说些什么呀?”

甘罗说道:“使臣出国,应对必须随机应变,哪能现在就定好说什么呢?”

秦王听完,哈哈大笑:“好吧,寡人就任命你这使臣。”于是秦王给他十辆马车,命令一百人听他吩咐。

甘罗一行来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听说秦国使臣来到,急忙出城迎接。不一会儿,秦国使臣的车到了。出乎众人的意料,从车上走下的是位少年。这位少年举止从容,目不斜视。跟随他而来的一百余人“呼啦”一下围上去,簇拥着他一步步地朝赵王走来。赵王心里也感到吃惊,同时他在怀疑是不是有人要故意取笑他。他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等待那个小孩子来向他施礼。

这个小使臣走到赵王面前,十分郑重地拿出国书递给赵王。赵王才不无怀疑地问道:“小先生光临敝国,有何贵干呀?”

甘罗机智地答道:“来帮助赵国逃脱危险。”

“请问赵国有什么危险呢?”赵王问。

甘罗故意拉长调子:“大王,您不觉得在这儿谈话,不太合适吗?”

赵王赶忙笑着说:“请,请,请到城中见礼。”

到了王宫中双方坐定。赵王又旧话重提,但这次他客气多了,“请问甘大人,您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甘罗清清喉咙,端正了坐姿,满脸郑重地说:“秦国要联合燕国,而且还准备派人到燕国去做丞相。燕赵两国历来有仇,如果燕秦达成联盟,夹在中间的赵国就十分危险了。”

赵王听后感到有些惶恐,神色也变得不自然起来,说:“请问甘大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甘罗心中不禁一阵暗喜,但他外表依然十分冷峻:“其实,秦国联合燕国,其目的无非是想取得赵国河间一带的几座城池。如果大王肯将这几座城割给秦国,秦国马上就会和赵国交好,而且会与赵国共同对付燕国。你们赵国便可以去攻打燕国,去夺取比河间更多的城池。您权衡一下利弊,做出决断吧!”

赵王十分畏惧秦国的武力。他知道秦国既然派人来讨要城池,是非给不可的,也就只好强颜为欢地说:“好吧,秦赵两家情同兄弟,几座城池算得了什么呀。”他命人把河间一带五座城的地图和户口交给甘罗,又用十分隆重的礼节款待甘罗等人。临别的时候,赵王又把甘罗送出都城亲自扶他上车,还赠给他黄金百斤,玉璧一双。甘罗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使命,而且满载而归。

秦王对甘罗的表现大加赞赏,破例封他为大夫;不久又提拔他为上卿,把当年封给他祖父甘茂的土地全部赐给了他。

甘罗的外交辞令十分类似于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游离于诸侯大臣之间,小小年纪便机智聪明、妙语连珠,确实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