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王充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复印机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专用工具。人们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一份文件的复制,从而摆脱了繁重的抄写工作,并由此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然而,人们也许不知道,复印机的发明凝聚着一位杰出发明人20多年的光阴和心血。卡尔森是美国纽约市的一个发明爱好者。从1936年开始,他就注意到当时的人们在需要文件复本时,往往通过成本较高的照相技术来完成。由此,他想发明一种能快速并经济地复制文件的机器。他跑遍了纽约的各个图书馆,搜寻有关这方面的技术书籍。最初他把研究重点定位于照相复制技术合成,然而,当他饱览群书之后,觉得在此方向很难有所突破。
一天,他来到朋友的工厂里,一位来自匈牙利的工程师给他展示了一种当光线增强时能够产生导电性质的物质。卡尔森豁然开朗,意识到这种物质在他的发明中很有应用价值,并把研究重点转向了静电技术领域。
卡尔森在纽约市的一个酒吧里租了一个房间作为实验室,并和他的助手——一个名叫奥特卡尼的德国物理学家开始静电复制技术的试验。1938年10月22日,奥特卡尼把一行数字和字母“10、22、38、ASTORIA”印在玻璃片上,又在一块锌板上涂了一层硫磺,然后在板上使劲地摩擦,使之产生静电。他又把玻璃板和这块锌板合在一起用强烈的光线扫描了一遍。几秒钟之后,他移开玻璃片,这时,锌板上的硫磺末近乎完美地组成了玻璃片上的那行数字和字母“10、22、38、ASTORIA”。
静电复制技术终于有所突破,卡尔森将这项专利向许多家公司推荐。然而,从1939年到1944年的5年时间里,没有一家公司接受卡尔森的专利。这些公司认为,用硫磺末作为“介质”,从技术上看不够成熟。此外,他们还对生产复印机的市场前景并不看好。实际上,在那时需要复印文件确实并不很多。
卡尔森毫不气馁,继续钻研完善他的静电复制技术。又经过几年的研究,他找到了更为理想的携带静电的“介质”。终于有一家公司采用了卡尔森的最新专利技术,生产出了第一台办公专用自动复印机。到了1959年,复印机正式被市场所接受,并且像雪球一样,市场越滚越大。今天,复印机已成为全球一项庞大的产业。
卡尔森前后经历20余年的光阴,由“技术不成熟”、“市场潜力不看好”,到技术日趋成熟、市场日益扩大,终于使静电复印机走向了全世界。
任何的发明都不可能是一日之功,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正式创制之前,必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萌发和完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