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朋友多了路好走——快乐交往
45977400000023

第23章 朱熹与陆游肝胆相照

君有奇才我不贫。

——郑板桥

朱熹一生广交朋友,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然而与之交往最深的朋友,除了肝胆相照的辛弃疾外,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也是其中一个。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雄浑豪迈,激昂慷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朱熹与陆游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他们二人共同的抱负和爱国主义思想基础上。他们之间的交往应追溯到南宋孝宗淳熙年初。

当时,朱熹被闲置在武夷山任冲佑观主管。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被贬官到建安(建瓯市)任福建茶盐公事。陆游时常前往拜访朱熹。由于双方相同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们相见恨晚,无所不谈。

淳熙七年(1179年),陆游又被罢官,回到浙江老家。此时,朱熹被右丞相王淮推荐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当时,正值浙东发生灾荒,朱熹通过各种渠道征集赈粜米粮,救济灾民,得罪了一些士大夫。陆游闻悉后,特地赠诗一首《寄朱元晦提举》,声援朱熹,支持赈灾。

庆元三年十二月,朝廷在奸臣把持下,把矛头指向朱熹,实行“伪学”、“伪党”之禁。遭受株连、打击的共有五十九人。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纷纷与朱熹断绝关系,但陆游始终如一地与朱熹保持密切的关系,诗书往还不断。这一年冬天,朱熹寄纸被给陆游御寒,陆游作《谢朱元晦寄纸被》二首答谢诗。

庆元五年(1199年)五月,朱熹的高足方士繇病死,陆游在为他作的墓志铭中写道:“……闻侍讲朱公元晦倡道学于建安,往从之,朱公之徒百千人……因徙高从之崇安五夫籍溪之上,所以熏陶器质,涵养德业,磨袭浸渍,以至于广大高明者。”

陆游在墓志铭中对朱熹的道家思想作了很高的评价。后来,被罢官闲居在家的陆游听说朱熹在武夷山兴修的“武夷精舍”竣工,特地寄赠贺诗来。

同样,朱熹也十分同情政治上不得志的陆游。庆元五年五月,朝廷准备起用陆游入朝任史官,但又遭到反道家当权者的忌馋阴挠而闲置,朱熹闻悉后,十分愤懑。同时对陆游感叹中原沦陷,士大夫苟安江左表示“窃亦深有感焉。”朱熹的弟子严士敦赴剡中为官,临行前,朱熹要他去拜望陆游,特赠诗云:

平日生涯一短篷,只今回首画图中。

平章个里无穷事,要见三山老放翁。

朱熹不仅赞赏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对他的诗歌推崇备至,“放翁老笔愈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朱熹与陆游不仅在政治上志同道合,亦在文学上相互沟通,朱熹认为人只有充养正气,文才有健骨。陆游也认为“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因此,后人洪亮吉曾说:“南宋之文,朱仲晦大家也;南宋之诗,陆务观大家也。”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年届七十六高龄的陆游,无法前来凭吊,但他给朱熹的祭文中,充分表达了他对朱熹的深切思念和极高的评价。祭文曰:

“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髦,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期来享。”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祸福和身份,不依靠经历、地位和处境。它在本质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它使人们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是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