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
袁崇焕是明朝末期著名军事统帅,军事家。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原籍广西梧州府藤县。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当时明军在辽东与后金对峙,日趋被动。袁崇焕虽身为知县,却以天下为己任,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年),入京朝觐,因御史侯恂之请,被破格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清太祖努尔哈赤夺占广宁,大臣廷议守山海关,以防御京师。危急之际,袁崇焕单骑巡阅山海关内外,还朝备陈关上形势和方略,请兵御守山海关。廷臣称其才,升为佥事,监督关外军。他力主坐镇宁远(今辽宁兴城),守关外以捍关内,深为大学士、蓟辽督师孙承宗之倚重。修筑关外重镇宁远城,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后高第继孙承宗任蓟辽督师,袁崇焕拒绝执行高第撤守关内的命令,刺血为书,激励将士,誓死守卫宁远孤城。大败后金十万围攻大军,炮伤努尔哈赤,赢得明朝对后金作战的第一次胜利(史称“宁远大捷”),一扫明军望敌而溃的暮气,收复辽西大片土地。朝廷擢其为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时魏忠贤遣其党羽刘应坤﹑纪用等出镇辽东,他抗疏进谏,不纳。七年,后金兵渡鸭绿江南下,他采取积极战略,遣将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破后金主力,取得宁锦大捷。战后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崇祯即位,魏忠贤被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崇祯元年(1628年)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入都,帝召见平台。他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并疏陈方略,依靠辽东人民保卫辽东土地,筑城屯田,坚壁清野,待机而进攻,对当时辽东军事形势作了全面的估计和筹划。到任后,即加强防守,收复失地,安抚流亡。杀皮岛(今朝鲜椴岛)守将毛文龙,整顿军制,以严明纪律。第二年,清太宗皇太极避开其防守地区,率军十万取道喜峰口入关。袁崇焕闻讯自辽东千里驰援,十一月抵达蓟州(今天津蓟县),在后金攻占遵化﹑直抵北京城下的紧急关头,率军入卫京师,与后金兵鏖战于广渠门外,取得京师之捷。崇祯帝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磔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
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翻案。《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
当感悟袁崇焕的德言与功业、勤政与清廉、无私与无畏、冤死与风骨时,我们应该深刻领会袁崇焕所具有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心,领会他义薄云天的忠诚和粉身碎骨的爱国精神。我们后人要继承他为国至死不渝和倾其所有的精神,立足自身,多承担责任,每天进步一点点,朝着成功的目标不懈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