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无声的使命——培养责任感
45977900000019

第19章 李定国宁死不降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1649年,清军调集大队兵马,向湖南、广西发动强大攻势。何腾蛟、瞿式耜先后殉国。南明永历王朝的两大台柱子都折断了。当此面临覆灭危机的时刻,忽然时来运转,柳暗花明。李定国领导的大西农民军主动与永历朝联合,担负起抗清复明的重任,在西南一带又继续战斗了十多年。

李定国,字鸿远,陕西延安人。生于1620年,死于1662年。他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手下的一员名将,又是张献忠四个义子中的老二,其余三个是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张献忠在西充牺牲之后,留下五六万起义军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南下贵州、云南。清军南侵,大敌当前,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了,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他们派人向永历帝建议,愿意联合抗清。这对于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的永历政权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只好依靠大西军,并封孙可望为秦王。然而孙可望别有用心,他妄想把永历帝控制在手里,作福作威,独断专行,并不热心于抗清之事。

李定国则是真心实意地抗清复明。他指挥农民军保护着永历帝先退到南宁,又退到贵州安隆,把地名改为“安龙”,在那里建立临时首都。然后,他在云南操练军队,一年间训练了3万精兵,制造了武器盔甲,还招募了一批训象人,组成一支象队。在做好一切准备之后,李定国决定出兵进攻清军。他的军队以严明的军纪和高昂的士气著称。部队从云南出发,经贵州一直打到湖南,节节胜利,收复了沅洲、宝庆、武冈、全州等重镇。接着,李定国又分兵三路进攻桂林。桂林的清军守将孔有德几次派兵迎战,然而没有交战,兵士就逃散了。孔有德只好亲自带兵赶到严关与明军对垒。李定国大军一到,前面是高大的象队开路,后面是英勇无比的士兵。大象一上阵就高声吼叫起来,吓得清军的战马都惊了,掀翻骑手,到处乱窜。其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象群趁势一阵猛冲,清军溃散,接着明军奋勇追来,清兵一败涂地。主帅孔有德急忙把残兵撤进桂林城内,关闭城门。李定国把桂林城层层包围,日夜强攻。一天,孔有德登城指挥防守,被明军乱箭射中前额,同时他又听说李定国已攻占城北山头,就放起一把火,投身烈焰之中自尽了。

明军收复桂林之后,李定国接着派兵攻打广西各郡县,收复了梧州、柳州、辰州等重镇。

1653年,李定国又带兵打下永州、衡州、长沙,逼近岳州。清廷大为震惊,急忙派大将军敬谨亲王尼堪带兵10万南征。李定国得到消息,知道敌人来势凶猛,就主动从长沙撤出,在退到衡州的路上设下伏兵。尼堪的大军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很快占领长沙、湘潭,又向衡州推进。在衡州城下,与李定国的军队遭遇。两军未战几回合,李定国佯装败走,尼堪率精锐骑兵紧追不舍,进入了明军的埋伏圈。经过一场拼杀,清兵大败,尼堪也被当场杀死,李定国收兵屯驻武冈。

李定国转战云南、贵州、广西、湖南,连下数十城,立下累累战功,永历帝封他为西宁王。这一切引起了孙可望的妒忌,他假意邀请李定国商量事,想暗害李定国。李定国察觉了他的意图,只好带兵离开湖南,回到云南。孙可望想提高自己的威望,也领兵到湖南进攻清军,结果却打了大败仗,孙可望野心勃勃,想逼迫永历帝让位,由自己篡权。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除掉李定国这个障碍。1657年,他率兵14万进攻云南的李定国。自古以来,挑动内战都是不得人心的。孙可望手下的将士们,都恨透了他的分裂活动,双方一经交战,就纷纷自动倒戈,投向李定国一边。孙可望的军队迅速瓦解,他狼狈逃回贵阳,又遭到贵阳守将冯双礼的反对。他走投无路,就跑到湖南向经略洪承畴乞降。

永历政权经过孙可望的叛乱,力量大大削弱。1658年,清朝大将军罗讬自湖南、吴三桂自四川、卓布泰自广西,分三路大举进攻贵州,李定国也分兵三路进行阻击。然而寡不敌众,士气也大不如前,战事接连失利,不得不退回云南。李定国护卫着永历帝逃到永昌。

1659年,清军进入云南。李定国派靳统武护卫永历帝逃往腾越。清军攻克永昌,横渡潞江,攀登磨盘山。李定国派部将窦民望、高文贵、王玺分兵设伏等待清军到来。清军进入埋伏圈,并向李定国的阵地发炮。于是伏兵四起,与清兵展开了肉搏,双方死伤惨重。窦民望被炮弹击穿肋下,血流如注,还持刀拼命厮杀,最后终于倒下。王玺也战死在阵地上。李定国在山巅指挥战斗,炮弹就坠落在他面前,掀起的泥土、石块将他全身覆盖。他从土堆里爬出来,指挥军队撤退。部队还未退到腾越,惊慌失措的永历帝已由几个亲信官员陪同,逃往缅甸去了。

李定国在云南和缅甸边界收集残部,打击清军,准备恢复元气。永历帝逃往缅甸,被缅甸软禁了起来。李定国与清军且战且走,最后也退入缅甸。他13次要求缅甸归还永历帝,都未得到满意的答复。他想用武力夺回永历帝,因为人地两疏,也未能如愿。1661年,吴三桂带领清兵10万开进缅甸,逼缅甸交出了永历帝和太子后妃。清兵把他们押到昆明杀害了。李定国本想约请暹罗(今泰国)出兵进攻缅甸,夺回永历帝。当听到永历帝被害的消息,他忧愤万分,终于病死军中。临死时他对自己的儿子和部将说:“宁死荒外,毋得降清。”

李定国临难不屈、坚持民族气节的行为,本身就是“责任重于泰山”的最好诠释。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