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城市呓语
45985200000081

第81章 姜文

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姜文,文化界批评尤甚。这个雄霸中国影帝宝座已经很多年的家伙,近来有点走下坡路——观众们都一哄而上去追王志文了,剩下些不追星的“文化人”,就趁势骂他是天桥痞子。

这是说他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表演,整体风格确实是痞气十足。他怎么会这么处理角色呢?这很让我想不通。而且表演“火气”那么大,形体动作也总是失度。中西文化冲撞所带给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文化震惊,他并没有深刻体会,他把这个人物弄得表面化了。说实在的,这个戏的普遍受欢迎,主要来自西方生活的新鲜刺激,和演员表演的成功与否,没有多大关系。

还是喜欢他的早期作品,出演《芙蓉镇》中的秦书田一角时,他才20多点吧,这和角色的年龄相差很大,但他演得很自如。有一场戏:受管制的老右秦癫子正在扫街,看一看,四周空无一人,于是高扬起扫帚,舞蹈着前行……这手法真是出奇,人物在沉重的生活压迫下保留的依然完好的抒情气质,以及对生活的诗意的、浪漫主义的追求,都表现出来了。我当时曾惊诧于他的生活领悟力和艺术才情。至于《红高粱》,在他还应该说是本色表演,就是那个“块”,那点血性,那份粗野,若从艺术角度说,是远远赶不上秦书田那般有突破的。

这个人心气很傲,大约因为曾与陈道明争溥仪一角而败北,所以后来他的溥仪也独具风彩,成为大陆一绝。但仅仅因为有个海外导演称赞说:你将来可以专演溥仪,他就从此不再接这个小皇帝的任何戏。他之出演大太监李莲英一角,也是出于他高傲的挑战性格,这个戏我没看过,但据说他的李莲英,是成功的。

太阳也有落山的时候,因此什么人都不可能永远居于艺术的巅峰。姜文怕是真的落伍了,《北京人在纽约》的失误,也许即意味着电影表演中姜文时代的终结。第六代导演对生活的阐释,转向轻松和琐屑,不再如他们的前代那样,高张百年忧患式的沉甸甸的人文大旗。这样王志文的方言才会应运而出,渲泄着时代青年的整体情绪。就是姜文自己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其视角风格和对生命的理解,不是也截然不同于张、陈、吴、田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