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的结果。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
启示:知识的内涵在变化,知识的总量在激增,知识陈旧的周期在加快,获取知识的手段在更新。读书显然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阅读本文时注意思考与体会: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实施新课程中读书与提高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意义;读书与教学、研究及教师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的有机联结。
案例三
一位语文教师科研工作的自述
我高中毕业后,到农村生活、劳动、教学14年。28岁才有正式工作,后来调到地区教研室,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再后来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省优秀教师,1997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在近20年内,我开展了初中语文的教学研究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在专题研究、课堂教学、论文写作、试题研究、文学社团等方面开展着研究活动。科研工作的主要特色,是研究大众化的教学设计艺术。教学研究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牵动着我,我乐此不疲。多少年来,我没有寒假和署假,它们是我读书、思考、写作的最为宝贵的时间;多少年来,我很少看电视或娱乐,将晚上用于学习与思考,我能够赢得时间。
我的工作繁重,但笔耕不辍,奋力写作,16年来,我每年能公开发表10余万字的文章。迄今共发表大小各类文章800余篇,约120万字。在我写作的系列论文中,有两个特别值得珍爱的论文系列。一是“教例品评”系列,写了100余篇,从1993年起,湖北大学《中学语文》开辟专栏发表,目前这100篇文章已定名为《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由武汉出版社结集出版。一是“别出心裁读课文”系列,目前在河南《中学生阅读》上连载。教学研究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给人以苦和乐。“面壁十年图破壁”,但多少次都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正是在这不断的攀越之中,才使人的才智升华,才给人以奋斗的乐趣。回顾起来,我觉得我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无疑地产生了多方面的作用,也可以说体现了多重意义。
首先,我觉得从中获得的最大收益是,提高了我的思维和思想的层次。每周、每月、每年地坚持读书,坚持作纪录,坚持思考、辨析、比较,使自己总有清晰的头脑,使自己总有崭新而开阔的视野。我所进行的教研情报研究工作使我在宏观思考和微观操作中都获得了无尽的乐趣。同时,极好地丰富了我的人生,使我对教研员这个职业、这份工作,有了不少的思索。例如,教研员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教学研究,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最为重要:一是“前沿研究”,对发展中的教学理论、对名家、对有影响的实验课题、对最新出现的改革动向尤其要加紧研究;二是“创新研究”,不仅要跟得上形势,还要能推动形势的发展。教研员充实自己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坚持积累,“信息就是财富”,坚持数年,量变最终会引来质变。
其次,我的教研工作改善了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在教学科研中,我有鲜明的创新意识,有在进入新时代之后进行深入探索的自觉性。我要求自己在创造与以教师为主的讲析课相对立的各种优秀课型上做一点工作。希望通过课型创新,在如下方面形成新的教学设计主流:第一,语言训练充分,技能训练扎实,思维训练科学;第二,教师精要讲析,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我认为,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要靠语文教师自己的努力,也要靠语文教学科研的导向。
再次,我的教研工作也丰富了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拥有丰富的教学和教研信息,是一个教研员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见解深刻、方向准确的必备条件;收集、积累教学和教研信息,是教研员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我手中拥有成千上万条语文教学资料目录索引和资料卡片,它们是我多年以来抄录而形成的覆盖面极大的信息仓库,是一笔宝贵的教研财富,是一种专项的科研情报。国内数种语文刊物的历年目录,被我“分化瓦解”,分门别类地收进各个专题研究的目录索引卡片中。这些索引卡片,大致有如下分类:著名人物类、热门专题类、阅读教学类、写作教学类、教材分析类、辅助资料类。它们给教研工作带来的收益有:一是督促看书学习,我每年约读200本专业杂志,均要选做目录卡片。二是提供输出服务,如为写作论文的教师提供参考目录,为设计教学方案的教师提供资料卡片等。三是深化专题研究,一方面,通过研究,可以获得许多人得不到的信息,让自己洞悉研究动向;另一方面,从资料目录中可以发现别人没有研究到的“空白”,于是便可以发现研究工作的突破口。
启示:通过这位教师的成功科研经验,我们可以明白参加教育科研具有多重意义,取得科研成就的主要因素:懂得利用时间;读书、思考、写作;建立“信息仓库”;研究的领域。
关于教师科研文体的案例
案例一方案设计
课题名称:初一生物课不同实验程序的比较研究研究者:×××
一、实验目的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听教师讲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如何把这两个重要手段结合好,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生物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实验的目的就是比较初一生物学新课教授中“先听讲、后实验”和“边听讲、边实验”的教学效果是否相同,并研究其影响的具体表现。
不同实验程序是指教师教授新课中,对学生的听课与动手实验,在程序上的不同安排。这里分两种程序:第一种是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新知识,然后另行安排学生实验课。这样学生学习新课的程序是听讲与实验分两步进行,称作“先听讲、后实验”。第二种是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动手实验同时进行。学生的实验步骤与教师的讲课进程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的程序是边听讲,边动手实验和观察实物,称作“边听讲、边实验”。
实验假设:在生物课上“边听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对象
用整群抽样法在完全中学抽取一所学校的两个学习成绩相近的初一年级的班参加实验。
三、实验处理方式
采用轮组比较方法。
第一阶段:甲班在学习“两栖类”动物一节内容时,教师采用“边听讲、边实验”的程序。先简要讲述“两栖类”动物的形态、构造和生理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剖青蛙。要求他们按照思考题的次序,仔细观察,分阶段开展课堂讨论,由教师逐题归纳总结。整个过程中,学生听讲和动手实验交替进行。
乙班采用“先听讲、后实验”的程序。讲新课时先由教师集中讲解,然后再另行安排学生实验课。课毕,两班进行相同题目的测验。
以上两种课只是教学中学生的听课和动手实验程序不同,也就是教法不同,至于教师讲课内容、要求、教材、教具、实验分组等条件均相同。
第二阶段:甲班在学习“鸟类”一节内容时,改用“先听讲、后实验”的程序。而乙班采用“边听讲、边实验”的程序。课后两班仍进行相同题目的测验。
实验结束后,甲、乙两班分别用问卷法征求学生的意见。
四、实验效果指标
(一)学生各次测验成绩
(二)学生完成测验的时间
(三)学生对两种教学程序的反映
(四)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
五、对统计资料的处理方法
(一)对各次测验分数进行独立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Z检验)案例三实验报告
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他们主动和谐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应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校里的学习活动总是处于“学服从教、教服从考”这样一种被动状态下,学生的智力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情感意志得不到积极的陶冶锻炼,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最终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十分注重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重视儿童的需要和直接经验,注重通过问题教学、做中学实验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关系到跨世纪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研究小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小学生的主动发展已经很现实地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促使我们把它列入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
小学生大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学业,改变心理和行为。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指导策略对形成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实践证明,凡求知欲望强烈、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无不与教师对他们的精心施教、悉心指导有关。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处在教育者的地位,学生处在受教育者的地位,但受教育者的地位不等于被动的地位。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以一个积极主动、有发展和创造潜能的自在个体进入教育过程中,这种潜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如果教师对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学生)辅以科学的指导,必然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从总体上形成一种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态度,一方面打下扎实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初步形成学生自觉能动、自主自律、开拓创造等良好的主体性品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
本实验采取的是等组实验法与调查法。实验以4年为一个周期,即从1996年9月至2000年5月,以当时的一(4)班、三(3)班、五(3)班到现在的四(4)班、六(3)班、二(2)班为实验对象,进行重点跟踪实验。学生按我校招生范围随机抽样编班,教师按学校正常的人事安排,学生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学课本,教学计划按课程方案执行。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通过调查座谈,了解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构成要素1996年秋季,我们就小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两个班以及教师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也分别找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座谈,调查了四年级学生50人,六年级学生65人,教师38人。从调查和座谈的情况看,被调查的38名教师和115名学生都普遍认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提供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不断地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灵活把握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习好的学习行为进行表彰奖励,对学生学习的优秀成果进行示范和展览,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诱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给他们一些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引导他们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调查和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志、积极性、主动性都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指导策略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都有赖于教师的精心培养和塑造。
(二)研究设计了课堂教学中一系列教学指导策略,并进行了实验所谓教学指导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通过调查,我们明确了教师的有效教学指导策略是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指导策略也就成了本项实验的关键。我们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考虑到各个学科的共同特点,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设计了以下教学指导策略,作为本项实验操作的自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