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中,如何使用真实的语言,教给学生生活化、实用的语言尤为重要。同时,如何理解学生,多将感情因素、人性化因素投入到教学;少将成人化的、表层的感情投给学生也是教师当今面临的挑战。因此,情感教学在教学实际的运用也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延伸到各科,教学与生活如何紧密联系,教给学生以生活中实用的知识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减少成长所花费的时间,要解决面临的挑战,从而成为头脑清醒的研究型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要开展教育科研。
3.是执行新课标准,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方法已经不是过去教师布置什么学生就干什么了。什么是自主?如何合作与探究?成为教师们深入思考并开展教育科研的新内容。
总之,开展教育科研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从学校、教师、学生、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贯彻,甚至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等多角度看,教师科研活动,将丰富教师和学校的内涵,它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成为学校发展的增长点。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功能和定位
(一)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的一个特定领域。是人们对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科学研究也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只是它是一种更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更严密的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事实,通过对充分事实的分析和概括,去揭露现象的本质,发现支配事物的规律性以及创立说明事物的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就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揭露本质、发现规律性、创立理论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功能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和学校的知名度。
第一,教育科研敦促教师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是一个从未知到知之的探索过程。如果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那么在教改实验中就会走许多弯路。从现状但,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相比,在师范学习阶段,缺少必要的教学与教育研究方面的系统训练,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中小学教师缺少从事教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教育科研为教师提供了继续教育的良好机会,迫使教师自觉地去学习教育理论,去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教育科研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实验方案,并在教育实践中去实施、修正、完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会加深对现代教育的内涵的理解。
第三,教育科研培养了教师互助协作精神。
第四,教育科研促使教师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三)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现状和定位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大量的教学教育任务,他们对教育科研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其结果没有达到兴教兴校的目的。针对这种现象,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疑问。笔者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关键要解决定位问题。
1.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研室始建于1956年,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当地基础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的事业单位。各级教研室(省、地、县)大部分是独立建制的单位,有些设置在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内。经过多年努力,各地基本建立健全了省、地、县、乡、校教研网络,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
教师科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但在教师教育科研升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之音,尤其是中小学课题研究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把课题挂牌和获得论文奖励作为追求的目标和评价教育科研工作的尺度,教师教育科研成为学校沽名钓誉的工具,成为教师晋职评优的敲门砖;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教育问题,而形成的成果大多又是经验性的;很多教师从事类似“专业化”的活动,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统计和分析,然后归纳抽象出一般性的原理和技术,试图发现并推广自己所获得的实证性的教育教学知识,并把自己的感受性的东西(实践和经验)不科学地升华为某种方法理论,一厢情愿地要在更大范围推行研究成果等等。
目前,中小学教师科研大面积存在着“二有二无”现象,导致教育科研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长期性和实效性。具体表现在:
(1)有组织无实效
有条件的学校都成立了教科室,但却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即使开展了活动,也是流于形式,教研活动记录要么没有,要么补的痕迹十分明显,教研总结多是套话、空话、格式化。
①学习内容随意化。绝大多数教研组没有具体的学习计划或没有明确的学习主题,每次教研活动大多是由教研组长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或临时从报刊杂志上信手拈来的一些内容组织学习,因而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系统性,缺乏学科性,对于教师没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指导性。
②活动形式单一化。如一所学校对教研组的工作安排仅有两项:一是双周集体备课,二是单周业务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和有关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的说教活动,教学常规的检查评比活动,主题不明确的听课、议课活动,甚至是漫无边际的闲聊等单调、形式化的活动。
③活动主体单一化。每次教研组活动的主体是主持学习的教研组长或上实践课的教师,其他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甚微。
④活动准备不充分,缺乏针对性。活动前,不是有针对地进行充分准备,落实好人员、内容等。活动时,有的泛泛而谈,草草收兵,有的七嘴八舌,谈长论短;更有的放任自流,话不对题,敷衍了事。
(2)有方案无章法
教师们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高涨,许多学校都有课题。但仔细审视这些方案,不难看出研究缺乏针对性、方向性,研究无章法。
①课题定位模糊,操作性不强。主要是选题不当,研究方案粗略。这是由于缺乏借鉴和深入钻研造成的。
②研究过程随意,科学性不足。表现在:
第一,确立课题的随意性。课题与教学实际、学生实际、教师本人第二,研究过程的随意性。研究过程中,不是按照制订的方案,自始至终,而是临时突击,研究前期、中期、后期资料不齐全。
第三,研究结果随意性。研究结果多以论文、总结等文字形式表现,缺乏典型个案、具体的数据分析等。不去研究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无实践意义。
这些现象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功能的发挥。
2.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定位
针对上述现象,人们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疑问。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关键要解决课题研究价值取向的问题。
(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主要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实践者角色决定了他没有必要以构建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为自己的主要研究目的。中小学实际工作者开展科研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开展的科研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果说后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系统的教育科研理论并指导教育实践,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本质是在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对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理性的修正和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更多的是教师学习、反思、实践和发展的过程,其最终价值要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的程度,不能为“研究”而研究。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在课堂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中小学教育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课堂是教育教学诸多热点与难点的汇集场所,诸多教育教学思想、观点常常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促进,许多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在这里产生,课堂是萌生、孕育、展现先进教育理念和教改实验方案及实施的研究基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在课堂。
(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践在教育科研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及其育人角色定位,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教育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或低级动物),相对比较简单、固定,比较容易控制条件。而教育科学研究的是人,教育的情境不可重复,教育实践者必须不断地面对独特的教育情境和教育问题,创造性地解决理论无法预测的教育中的问题,也就是通过教育科研来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
(4)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行动研究为主
教学是一种艺术,而不是自然科学的实验,不能完全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人的所有属性和非属性的动态活动,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虚假的一面,试图通过研究,发现和积累教育的真理性知识,已经被无数的教育家所否定。中小学课题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性研究,教师做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个人化的、特殊化的、经验性的东西,这正是教育艺术性的体现,我们不能以自然科学研究的标准来规范和评价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在获得一种教育的智慧,而不是要形成学术化的研究成果。
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专业化”的实验研究方法并非是教育科研的惟一常态。课题研究不是要求中小学教师去探索和构建符合某个理论的规律和方法,其最大价值在于让课题理论渗透到教学常态中,改变那些“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的教学常态,让教师自己的经验变得更可靠一些。较之理论研究者“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而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行动研究”,或者称做“中学式”的研究,倡导“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研究与一般研究方法比较起来,行动研究使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同步运作,教育活动过程既是教育研究过程,行动者——教师参与研究并对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实践证明,行动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行动研究为主。
三、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类型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研究的任务不同,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科研报告,另一类是教育论文。
(一)教育科研报告
教育科研报告是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结果或进展的文件,是报告情况、建议、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献。它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随着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的不同,研究报告也有不同的种类。
1.实证性研究的报告。即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描述研究结果或进展的报告。如对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成的调查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实验报告;对某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以后写成的经验总结报告等。这类报告都是以直接研究所得到的材料为基础,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经验、办法、建议及存在问题,得出应有的结论。
2.文献性研究的报告。即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的报告,如教育史研究中的文献考证的报告。这类研究报告以对文献的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并展示文献的考证过程,说明文献的来源与可靠程度。
(二)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总是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
论文通常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写作要求可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按篇幅数量和规模可分为单篇论文和系列论文;按研究的特点、层次和水平又可分为经验性论文(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理论总结)、研讨型论文(针对教育实践和理论中问题,进行专题总结、分析、研究)、评述性论文(对问题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学术型论文(对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总结规律,提示本质,进行论证和证明)等。
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问题的理论性认识为主要内容,要求能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理论体系,并阐述新旧理论之间的关系。不能对研究的问题提出新观点,或采用新材料,或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得出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和论证,都不能称作有价值的教育论文。
应该指出,科研报告和论文在内容要求和表述形式上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论文比较简洁精炼,它仅仅突出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有创新的见解,形成某种新解释、新论点或新理论。不包括同行一般都知道的东西和一般的研究过程的叙述,也不包括过多的具体材料。科研报告则不限于新的或创造性的内容,整个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方法和环节都可以包括进去。论文的内容中饮食着较多的推理成分,而科研报告则要凭数据说话。当然,科研报告与论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线。就它们的性质和作用说,都是科研工作结果的记录和总结。可以说,以理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理论性研究报告,如有创见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本身就是一篇好的论文。
教育论文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