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45988800000001

第1章 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学

应试教学的含义和弊端

应试教学是指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学。应试教学不是对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学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的教学弊端的概括。

应试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对象上的局限性

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按分数给学生分等,重视高分学生,面向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学,而是选择适合教学的儿童,使95%的学生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这就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

二、教学内容上的片面性

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试教学只重功利,没有灵魂,只关心应试能力,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除其他能力,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素质低下。

三、教学过程的表面性

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学把学生的价值局限于知识量、记忆力和应试技巧上,导致学生机械地片面地学习,扼杀了学生的认识兴趣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试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代替学生从已知去探求未知,以学生的听讲和模仿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效果上的虚假性

为了应考暗度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惟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应试教学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缺乏真正的尊重,目中无人,把人看做是社会的附庸,从而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和考试机器。应试教学把学生当做仓库,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当做填满仓库的过程。依据上述弊端,应试教学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少数性;片面性;机械性。

近代不少教育家曾经尖锐批判过应试教学。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批判应试教学达半个多世纪。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就批判当时教育存在的“考试的价值被提高到它所原有的以上,而学生受教育就差不多专为应付考试”,“为应付考试而造成的紧张空气”,“把应付考试作为一种严重的功课”的误导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的社会是“特别看重考试的社会”,当时的教育是“考试本位”。他还明确指出:“贤明的教育家不看重什么考试,他与学生日常接触,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他据以下评判的资料啊。惟有不甚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才特别看重考试。”他还“竭诚地希望负责教育者注意:考试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占一个小小的位置,把它过分的重视,甚至忘却了求取知识的本义,对于学生是无益而有害的”。他谆谆教导青年“考试只是一种测验的方法,并不是学习的目的,他必须为自身受用而学习,不该为对付考试而学习”。70年代,叶圣陶指出:“学习不光是为了高考,也为了将来能做好各项别的工作。”80年代,他大声疾呼:“中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下已经喘不过气来了,解救他们已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恳请大家切勿等闲视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克服应试教学的弊端,党和政府以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做了大量的工作。毛泽东1964年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同年对北京铁路二中校长来信的批示,都对应试教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素质教学的含义和目标

素质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教学进行种种不断改革探索(如愉快教学、成功教学、情境教学、和谐教学、希望教学等)所形成的一个共识。它是针对应试教学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主张,是以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素质教学的提出,适应了当代社会对人才质量观的新要求。

素质的涵义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素质概念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素质概念,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即“后天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遗传素质”,这是素质的本义。中义素质概念一般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亦即“发展潜力”或“发展潜能”。广义素质概念,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素质教学的素质,一般指广义素质。

素质教学侧重于人的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学。它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学。素质教学把学生素质作为评价质量的标准,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素质教学引导学生从已知去探求未知,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素质教学多方位地对学生的身心素质作全面性的评价。素质教学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

素质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以下6个子系统:

思想品德素质,主要立足于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文明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人,做一个现代人,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知识智能素质,主要立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好各门学科知识,达到合格标准,在合格基础上发展认知兴趣,学有所长。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创造能力。

身体素质,主要立足于教学生学会健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形态正常发展,提高人体器官的生理机能。

心理素质,主要立足于教学生学会健心,发展非智力因素,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不怕风险和挫折的心理素质。

审美素质,主要立足于教学生学会审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具有一定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素质,主要立足于教学生学会劳动,使学生勤于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操作技巧和心智活动技巧。

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

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是影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重要的一环。这种转轨的标志,至少有以下三点:(1)作为义务教育,做到了真正面向全体适龄儿童,而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2)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而不仅仅是重视智育。(3)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

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课程教材的改革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符合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要编写出版一套质量较高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教材。要适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接受全面素质教育,有条件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劳动。课堂教学要以智教人,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化人。

二、深化考试改革

要深化高考改革:改革高考管理体制,下放考试权,改变高考报名方式,完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高考的目标和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分数的统计方法,变原始分数为标准分。要完善初高中会考:要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实现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要强化对中小学校内平时考试的管理,控制考试次数和考试难度,严禁按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名次。要改革考试方法,注意终结性考试与形成性考试相结合,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测试相结合。

三、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而不是单纯看文化考试的分数的高低。改革小学评分制度,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减轻考试分数对学生个性心理产生的高压,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