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一步一步走向你最终预想的发展方向。可以说,这是引导个人实现自我的最佳途径。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区别对待学生的成就水平。同样的,有限的时间、班级过大、超负荷的职责使许多教师难以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许多情况下,课程的讲解是面向全班,而不是班里个别的学生。其实在任何一个课堂里,学生的成就水平分布很广,而单纯地按平均学习水平给全班上课,这会出现教学超出某些学生而低于其他学生的问题,即有的学生觉得太简单,有的学生却听不懂。
许多学生与我们交谈时讲到,教师不考虑他们的理解水平而以超出他们能力的方式讲课时,他们在课堂上觉得很无助。因为对这些被教师忽视并且学习落后的学生而言,把理解课程当做目标是不现实的。相反,这些学生多数会有意或无意地树立一种保全面子的目标,即想方设法不要丢脸。
教师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就应预先建立学生学习水平的资料,再依此进行目标的设定和执行。个别学习规划和目标设定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执行的方法即指这样的过程:在学习规划的指导下,给学生一系列学习任务(课堂作业、各种计划、家庭作业)。这些学习任务的难度逐步加大,最终达到较高的成就水平。大量小小的成功有助于学生树立持久的自信和勇气,最终使他们更愿意迎接愈加复杂的挑战。
8.通过掌握程度的等级评定给学生一次以上的学习机会。学习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教师真这么认为的话,就应该花时间采用一种掌握程度等级评定法,并且持有学习的过程观。这两点都很重要。因为如果缺乏教育的过程观,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把前者作为帮学生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契机,而是把它视为单调无聊的差事。
归属感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当一个成年人认为自己在所处的生活圈里是有意义的一员时,就会对自己感到满意。这些生活圈可能是家庭、社交圈、单位、社区。教育者认为,学生也有这类归属感的需求。初中、高中教师都明白同伴的认可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事实上,有人认为街头帮派对青少年的主要吸引力正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老师的关心、接纳和尊重在学生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教师看来可能耸人听闻。实际上,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支持是学生专心致志投入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此外,这方面的研究还表明,学生在校归属感(如接纳感、被尊重,同学、教师和学校其他成人的支持)和学习动机、学习成就、校内外行为方式及学校录取情况之间密切关联。
遗憾的是,学生的自陈报告表明他们在学校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也未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或器重,以及其他在他们看来有意义的东西。实际上,翻阅有关所谓“危险”学生的众多研究,可以从中发现,这些学生最普遍的又共同的感受是:“老师不关心我们。”
学校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因为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着贫困的生活条件、频繁的迁移、家庭收入低、不良的营养和健康、家庭破裂、缺乏正面榜样、街头团伙、吸毒和暴力等不良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教师对处理这些庞杂的社会问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有的师资培训队员呼吁:应该给预备教师开设有效决策或问题解决方面的课程,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技能。
不幸的是,从其他方面看,学校环境实际上也会促成危险学生的问题。来自高风险环境的学生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不好。根据大量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在效能较低的学校里,教师对处于上述危险状态的学生期望最低。教师这种有差别的态度,往往使成绩差的学生与其他比自己成功的同学疏远开来。此外,正是由于这些学生成绩差,他们通常被按能力分班,而孤立于其他同学。研究还显示:这种分班一般会促使成绩低的学生之间亚文化的形成,他们对学习有明显的敌对情绪。这种情况显然会使学生对校园生活渐渐疏远,并增加了他们被学校开除的可能性。由于教育这些成绩差的学生是非常大的挑战,教师除了要有充足的信心,还必须有为这些学生服务的愿望和奉献的精神。
研究表明,环境恶劣的学校大都有这些特点:人满为患、整体上由教师控制课堂、以竞争性而非合作性学习任务为主导、教职员认为自己与学校政策不相干或游离其外。怎么会这样呢?有时是由于学校管理者认为必须在“指向学业的强硬政策”和“指向社会的弹性政策”之间做选择。
如果学校要采取面向社会的弹性政策,就必须平衡学习成绩同课外活动、品德教育、自尊训练、社区实践、艺术教育以及自我觉察教育之间的关系。鉴于其成效不高而学校资源又有限,管理者只得选择了面向学业的强硬政策。这种理念下的学习环境缺乏个性与宽容。在其中,教师面对学生不断退步的情形,可以轻易地寻找借口以自我开脱。
在我们看来,强硬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既糟糕又没有必要。我们相信、研究也支持这么一种观点:如果有尽责的、热心的、和蔼可亲的教师,所讲的课程又是学术性和社会性相均衡的,那么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会有收获。
1.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关心学生的教师在教学上是更有成效的。一项对1000多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人际交往风格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高度相关。这项研究以“强有力”的证据再次说明了一种教学思想:教师是否关心学生将对学生影响深远。
教师如何更好地表达他们的关心呢?多数教师知道怎样与学生进行个人联系。比如,门前一声友好的问候、单独和学生聊聊天或写一张简短的鼓励便条,这些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然而在许多时候,教学职责的压力和无止境的需求使得教师只能把精力集中在教学上。教师此时可能并不会忘记要关心学生,但会表现出无针对性的关怀。因此,加强学生归属感的关键策略在于尽量记住:学生天天都需要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教师如果有心这么做的话,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来提醒自己,如在适当的地方放一张提示卡。而对于生活比较规律的教师,教学日记可能是监督、观察学生进展的最好办法之一。另一种办法是定期查看学生对老师的人际技巧的反馈。还可以用非正式的方式(如抽查)或正式的方式(如建立问卷)调查教师的人际技巧。
随着每天都体验到对学生关怀的成功感受,其他的关心策略就会接踵而来。经常直呼学生的名字;与学生相处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哪怕是一天要结束的时候、周末或年终);在教学中尝试更人格化的表达方式(如接近学生、微笑或使用更多开放性的体态语言):更积极地倾听学生的讲述——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琐事;或者让学生明白老师是他们永远的支持者。无论怎么做,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忽略任何一名学生,尤其是那些安静的,或表现不好和其他可能被忽视的学生。另外教师还应记住:建立师生关系需要花费时间。当碰到需要关怀的学生时尤其如此。
那些来自高风险环境的学生,或同以往的老师有不佳经历的学生可能在开始的时候不信任你。对待这样的学生,你必须坚持和有耐心。因为他们很可能是在“考验”你的关心。需要指出的是:关心与严厉并不对立。相反,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有爱心的成年人通常会设定一些合理的限制,以帮助未成年的孩子依此形成社会技能。在课堂上,设定明确的规则是很重要的。我们通常设定以下的规则:(1)尊重自己和他人;(2)对自己负责;(3)不制造借口,也不要接受借口。
2.在教室里创造家庭般的环境和规则。如果你把教室当成家,学生成为你家中的成员,你会以什么方式同他们讲话?又会怎样对待他们呢?从某方面讲,教室就是你的家(你的确在这里度过很多时光!)。试试把教室视为你的学术家庭,再采用一种“家庭式”规范。一个良好的家庭有这些组成部分:
(1)众所周知的运作体系,包括持续的运作过程和公平、明确的规则;(2)民主的运作方式,每名成员可以参与家庭的运作;(3)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和义务;(4)家庭和家庭成员不仅为实现各自的基本要求、目标而努力,还努力帮助其他成员去实现他们的需要和目标。家庭成员相互呵护,以使家庭高效运作。
怎样在教室中营造家庭式的环境?根据上述四条家庭原则,可以得到许多方法。根据第一条原则——运作过程明确、公平,并且为所有的家人所共知。那么,学生也需要清楚你的学业期望和社会期望、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与步骤,学生还要知道他们各种行为的可能后果。公布课堂规范和期望可以使学生明确其行为后果。为了保证学生都认同规范,可以让全班成员共同制定规范。有的家庭成员对运作体系和规章的“理解”比其他成员快。因此,学生需要有人提醒。最终,那些不断破坏班级规范的学生必须正视其行为后果。
第二条原则是:有一定程度的民主。试问,你是否更愿意遵循那些自己曾参与制定的规范呢?其实大多数人,包括你的学生,都更忠实于那些自己参与制定的规范。然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通常并不在意学生的看法。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根本缺乏或没有能力为课堂作贡献。学生参与教学决策有许多潜在的好处,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允许学生帮助你建立课堂运作系统和规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遵守规范;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呈现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口头或纸笔测验、角色扮演、图表、图像或特殊的书面研究计划),这样不仅能大大减少学生对分数的焦虑,还会增强其学习动机。另外,让学生享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监控,而不过是和学生共同治理班级这个大家庭,以此使每个家庭成员都为家庭的有效运转而努力不止。
第三条原则——确保每个成员有存在的价值,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从某方面讲,当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有价值时,他们的感觉更好,贡献也更多。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有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有意义的成员。这些学生感到与家庭有隔阂,而且实际上常常对其他表现更好的人反应冷漠。
教育者常常说:20%的学生引起80%的麻烦。我们应仔细地思考如何帮助这20%的学生。有的学校认为应把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隔离起来,因为有纪律问题的家庭成员严重地干扰了其他人的学习。
研究指出,允许捣乱的学生回归主流的校园生活,他们的处境会更佳,而把这些学生隔离出来,只会加剧他们的疏离感。
对每个学生保持信心是教师的一大挑战。怎么去做呢?可以坦诚地和学生谈一谈,告诉他们各自的潜力有多少,以及如何去努力挖掘潜能;向学生灌输这样的信念:“每个人都能成功,也必将成功”,同时你也要坚信如此;不要放弃任何学生,要坚持不懈地帮助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直到他们成功或者你用尽了你的时间为止;找出每个学生对班级这个大家庭的贡献,并告诉其他的成员;万万不要冷酷、无情或玩世不恭地对待学生的失败;要把每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这样即便是伤心难过也心甘情愿。
最后一条原则,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保护、互相服务。许多教育者认为,在教室里很难看到同学间的相互关心。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许多教师慢慢发现,还有一种培养学生归属感的好方法,即同伴辅导或合作学习。
3.用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社会化、合作化技能,以及同伴间的相互联系。很多教师都听说过学生在学习项目小组中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办法对学生的学业和社会化都大为有益。已经证实,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同伴关系的质量,而这些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到被尊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直接学习到了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和各类信息,而这些一般都是不易从成年人那里获取的。合作学习不仅给予学生同伴支持,同时给予了学生学习亲近社会行为的机会和榜样。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效果就是:学生学会站在他人而不是自己立场上看待环境和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换位思考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是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指标。
我们建议你尝试多种合作方法。比如,你有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有时则由你指定分组,或者让学生挑选一两个组员,其他的由你指定。初中生和高中生有时喜欢随机组合,或是按系统类别分组,如根据偏好的汽车品牌、花的种类、省的名称、乐器、扑克牌的匹配,等等,教师还可有许多创新。我们发现,如果在学习中经常变换学生的组别,学生的社会化将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