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父母素质、教育普及程度、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一代比一代人更为聪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记忆的极限。知识更新又是如此之快,人们不得不终身学习。“毕业”已经不是结束学习的概念,“就业”往往正是新一轮学习的开始。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讲课,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挑选、挖掘社会生活需要的知识。这就说明,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主动性和自觉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作为未来文明的创造者,青少年学生还应当努力养成理性思考的能力。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勤于动手,勤于实践,明天才能大胆变革,开拓进取。
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它提供着给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家长赋予子女的不仅是生命,家庭每一天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体制的急剧转变,生活条件的有效改善,对外交往的逐步扩大,将一大堆新问题摆在每个家庭的面前,家长心态的自我调整,成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在一个社会变迁异常迅速的年代,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具有挑战性。现代的孩子是在父辈未曾经历过的社会中生活,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曾经料想到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两代人的差异在增大,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
孩子是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孩子要自己长大,并且将独立投入社会去创造自己的事业,这是任何人无从替代的过程。童年生活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它首先是具有独立价值的生活。儿童有权利享受这种生活,成人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活。孩子只能是自己长大,孩子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大人都不一样,将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代替他们下决定、逼迫他们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其后果、效果往往与愿望相反。
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朋友。教育不是一味地讲教训、说道理、定规矩、设规范,更不是简单地耳提面命。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不等于溺爱,而是对孩子的信任。细心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用经典的家庭教育语言及时鼓励他,已经创造了无数家庭教育的奇迹。每个父母应当尽快学会与你的孩子一起说:“太好了!”“你真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大人们的责任应当是关爱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引导孩子,而这种关爱、鼓励、支持、引导都需要科学的方式和技巧。建设性的关爱,关键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环境,以一种孩子能承认接受的方式支持他。指导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解释规定而允许孩子有主见,欣赏孩子的独立性还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赞扬鼓励孩子的能力而不养成孩子的依赖行为,这些教育才智值得父母认真体会和实践。
在日益开放的成长环境里,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向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因此,在少年儿童身上,已经蕴涵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成人单方面控制青少年成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现代社会正朝着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迈进。信息化社会里,成人与儿童共同学习时,要引导孩子学会对信息价值的判断,防止文化垃圾腐蚀少年儿童。同时,要注意让孩子形成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心理状态。孩子的发展,不在于现在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将来学习的潜力有多大。计算机的价值,在于充实、扩展童年生活,而不是限制、缩短童年生活或加速成人化。
全社会都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家庭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为人父母,首先应当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从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家长应当为子女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并尽可能广泛地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家庭教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应当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
三、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青少年成人成才的保障,也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教师应当努力成为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应当强调教师职业的奉献精神,但不能压抑教师建功立业的工作热情。只有鼓励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人生辉煌,才能有效地带动学生走向成功。
学校教育教学虽然具有重复的特点,容易偏向于形式化、公式化和呆板僵化,但是教育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创新。在社会要求教育实现革命性变革的时刻,改革的阻力最可能来自教育领域内部。在一些地方,陈腐教育思想观念束缚下的教育行为仍然随处可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应试教育教学经验越丰富,改革传统教育的意识越淡薄。教师的思想观念不改变,素质教育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教师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21世纪的教师应当努力走在21世纪的学生前列,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参与教改实践活动,在教育科研项目中去体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养成探索的思想态势和创新的精神境界。推进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有求新求变的精神,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主动开展教科研项目活动,在经验反思的基础上,体会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从而切实改进教育教学的行为模式,使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是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向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课堂教学的模式化,正在使大批教师成为教学的机械重复者,复杂的脑力劳动退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创造性是对常规性的突破,教师的教学也应当不断突破旧的教学范式,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师都应该拥有选择、探索、变革和创新的权利。不要让教师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和独特追求成为规范化的牺牲品。转变教育观念需要经历内化的过程,应当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追求,在经历了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失败和失误之后,一堂有灵感、有创意的课自然会展示出来。
教育工作者应该记取: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四、有了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
只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才能孕育出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而这一切,最终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位好校长。
校长应当成为更新教育观念的先行者。人类正在迈向知识经济的新纪元,学习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源泉,团体性学习、组织化学习的思想,正在产生全球性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专业性学习机构,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具有学习新思想、新概念、新学说、新知识的紧迫感,校长则更应带领一班人努力成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模范。教师的观念,主要影响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教师与学生。校长走在前面,学校才能出现崭新的素质教育风貌,开出现代教育之花。
校长应当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改革是学校活力和希望之所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要求校长具有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开拓的精神、求实求是的作风,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校长要引导教师强化问题意识、科研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校长应当永远是一位好老师。生活在教学的实践中,才能汲取鲜活的教育思想。校长首先应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样才能理解教师,了解实践,才能做教师的教师,拥有学校建设的发言权和指挥权。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是,将促进教师成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
校长应当永远是好公仆。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保证学校教育质量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一方面要实施领导和管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才能;另一方面还要尊重、信任、理解广大教师和学生,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并善于接受来自教师、学生的建议和监督。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教育活动要防止学生产生压抑感,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工作,也应尽量避免教师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在不以学生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的同时,必须同时做到学校不以学生考试成绩给教师排队。
校务公开的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应当总结推广。学校教改方案,应当首先交给教师、学生和家长充分讨论,而不是首先报上级批准。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对学校的领导干部实行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席会、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在我国,素质教育实践正在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位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一批好校长,会带出一批好学校。
五、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优秀人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快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的步伐,体现科学性、民主性、规范性和先进性,公开、公平、公正,使每个公民在不同岗位上均享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良好风气,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才能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展望21世纪,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领域。将教育置于一定社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着眼于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着眼于营造有利于促使人健康发展的社会教育氛围,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改革的一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态,社区教育开始受到很多地方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主动把优化校园周边的育人环境,作为政府推进素质教育的实事来抓,注意动员学校与社区的全部教育资源,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建设学习化城市、学习化乡镇、学习化居委会、学习化楼组、学习化家庭的实践,营造了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一些社区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并逐步形成了制度。为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环境,地方社区教育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高等学校应当自觉关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进展与要求,积极参与、支持中小学校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参与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开发与应用。社会相关教育机构,大学、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应当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组织团体性学习活动,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并延长开放时间,免费或降低收费价格。所有社会单位、组织机构,都是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的窗口,除少数特殊机关之外,应当普遍建立对中小学生的开放日。
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中心,学校在为社区整体发展、为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同时,必然赢得社区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建设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参与的校外教育组织机构,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外文化科技、艺术体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努力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