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读本
46115500000003

第3章 产销结合创新路——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人吃饭穿衣的基本生活,也关系着国家的发展。问一问家里的长辈就可以知道:他们小时候,农民的生活一般都是比较艰难的。一年到头难得吃上饱饭,住的泥土砌的房,家用电器见都没见过,出门旅游等等高消费更是想都不敢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广袤原野荡漾着丰收的喜悦,村村寨寨传出欢快的笑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发展现代种植业,没有种植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发展种植业,不仅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而且还肩负着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种植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把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任务。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知道什么是种植业以及发展种植业的意义;初步掌握农产品销售的策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具体要求,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案例呈现

做一个有知识有责任的新型农民

我叫吴玉艳,今年33岁,是高山子镇薛家村的一名普通妇女。

高考落榜那年,我毅然放弃了复读的机会,回家栽培起果树。我到新华书店买来果树栽培书籍,认真钻研起来,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同时又向有经验的果农请教,然后对我家的果树进行了嫁接,改良了水果品质。第二年就结了果,效果非常好。我家的收入比别人家增加了好几成。我初次尝到了当个好农民的乐趣。

1997年,我结婚后来到婆家,不甘心只有种玉米的一两千元收入,便和丈夫商量,决定搞棚菜生产。2001年,我种了200米大棚的黄瓜和辣椒,效益比种玉米强多了。种了两年后,我发现周围的棚菜大量发展,棚菜价格一路下滑。这时我得到一个信息:大棚香瓜的效益是黄瓜的两倍。我下定决心:改造黄瓜棚,种香瓜。

2004年,我花2000元改造了黄瓜棚。我到书店买来香瓜生产的书籍,没日没夜地钻研,基本掌握了香瓜生产技术,之后又到台安、闾阳拜师求教。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成功了。第一年,200米大棚就产出了36000元。

周围的乡亲们看到我种香瓜成功了,纷纷改造黄瓜棚,种起了香瓜。第二年一下子就有十几户加入。我想,乡亲们既然愿意跟我一起干,我就要帮助他们。我无偿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现在我都记不清帮助过多少瓜农了。

我的名气越来越大,某镇想聘请我去当技术员,年薪3万,我谢绝了。不是我不想挣钱,而是我觉得我这点技术不算啥,他们如果需要,我会无偿提供帮助的。今后,我还准备开发新的种植项目,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做一个有知识有责任的新型农民。

知识采撷

农业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育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按生产经营范围区分,农业可分为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狭义农业泛指种植业,包括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广义农业也称“大农业”,是指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种植业是通过人工栽培农作物而取得农产品的生产部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作物以及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在我国通常是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其特点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利用农作物的生物机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潜能和农产品。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的产值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是我国广大农民的主业。

积极发展种植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种植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种植业是大农业的重要基础,不仅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还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同时,种植业的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直接影响。

积极发展种植业不仅可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生产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加国家战略储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由于大量先进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我国种植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产品产量急增,加之国家又实施了一系列的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但在一些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民受过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市场意识缺乏,不能较好地将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导致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环节的脱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销售既是统一的,活跃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也是矛盾的。生产与销售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方面,生产促进销售,生产是销售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定着销售什么、销售多少;另一方面,销售带动生产,销售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销售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生产的规模和效率。因此,农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遵循商品经济规律,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生产出适销对路的质量合格的农产品。

政朿平台

农业补贴是政府对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1.2000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粮食储备局、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出台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粮食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退耕还林还草后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标准,长江上游地区300斤,黄河上中游地区200斤,其他地区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粮食补助年限,先按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计算,到期后可根据农民实际收入情况,需要补助多少年再继续补助多少年。各地退耕后的土地必须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比例种植生态林、经济林,对超过规定比例多种的经济林,不补助粮食。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的粮食,按每斤原粮0.7元计算,由中央财政负担,对省级人民政府包干。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规定: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按每公斤1.4元折价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和现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同时,国家向退耕户提供种苗和造林费补助。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款由国家提供,国家计委在年度计划中安排。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标准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每亩50元计算。

3.2004年我国对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作出调整:国家向退耕还林户提供粮食补助标准不变,原则上将向退耕户补助的粮食实物改为现金,即退耕还林按每公斤粮食折资1.4元、退牧还草每公斤饲料粮折资0.9元计算,对省级人民政府包干。

4.《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知((国发〔2007)25号)规定: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

5.《农业部关于印发三峡库区柑橘种苗补贴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农财发〔2007)13号)规定对项目区种植柑橘无病毒容器苗的农民实行补贴。补贴标准:中央财政补贴标准为200元/亩。新建果园按更新定植50株/亩,补贴4元/株测算,改建果园按高接换种50株/亩、20个芽/株,补贴0.2元/芽测算。补贴方式: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补贴标准与供苗单位据实结算,农民按照实际定植或换种株数和单价,支付扣除补贴金额后的购苗款。

6.2004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的粮食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专项补贴相结合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