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我面前的他,是这家美国A公司的首席代表。几乎从刚懂事起,他就生长在一个由西方文化熏陶的世界。他的小学、中学是在一所由外国人执教的外语学校度过的。在大学,他学的依然是外语,并选修了西方哲学。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外交界,并长驻某国使馆四年。回国后,又不时短期出国。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他离开国家机关,下了“海”。但他下的也是外国人的商海。可以说,他这一辈子的生活和“外”字是分不开了。而且他的谈吐举止已全然一个美式风度。他有过几次涉外婚姻的可能,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中国女人。因为他认为爱情有国界。)
是的,爱情有国界。我想依我的经历和见识,我有资格说这句话。
我今年35岁了。25年前我就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但同时我所受教育的另一部分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烙印在我身上打得很均匀。我对两种文化的偏爱可以说是相等的。20岁那年,我和一个美国姑娘双双坠入了情网。在欣喜于自己得到一份异国爱情的同时,另一种奇异的想法在我的心中萌动。如果我和她能成为天作之合,那我将证明一个观点:东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而涉外婚姻就是两种文化的融合点。这将是当时人们普遍所持的东西方文化格格不入的观点最好的反证。想到这里,我的心情激动,仿佛自己在从事一项前所未有的伟业。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的美国姑娘。她当时的兴趣不亚于我。她是学中文的留学生。我们两人,我研究西方哲学,她研究东方哲学,如果我们能在对对方文化研究、认识、最终认可后的融合,那将是一种自然的融合。然而很快我发现,从意识形态讲,文化可以渗透;但就客观存在而言,两种文化是不相容的。她的中文底子不错,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一些皮毛的了解,也认为这些思想很有道理很有趣。但具体到她个人的行为方式上,她永远是本国文化的产物。她爱我,我相信这点。但她在爱我的同时竟然能在回国度假这短短的一二个月里,和她的本国男友睡觉。还若无其事地说:“我需要。不过是one night feeling(一夜感觉)。我爱的是你。”见我决定和她分手了,她伤心地大哭。见她真实的眼泪,你能怀疑她感情的不真实?而她哭,也并不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有错,而是分手本身牵动了她的感情。事实上分手以后,她很快找到了一个男朋友,也是外国人。不用问我也坚信她能过得很好。
在大学的后两年,我又深交过两个美国姑娘。不是恋爱关系,但一起做爱。我发现美国姑娘感性极了。在性上,她们是绝对的自然主义。而作为一个能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男人,我觉得自己尽管比我的同胞更崇尚自然主义,但我骨子里永远做不到。而我的美国姑娘们却不知道这一点。我们在一起很愉快,她们便认为我和她们一样。其实不可能。我所以能没有心理障碍地和她们一起寻欢做乐,是因为我没有想娶她们。大家玩玩嘛。但真要论及婚嫁,我的自然主义就会大打折扣。而我的非自然的一面一旦出现,她们又会怎么样?
发生在我身上的失败,我认为首先是东西方文化本质上的不相融。两种文化源自不同的地域、民族、历史、发展。两种文化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两种文化体现不同的道德、伦理、价值。东方文化竭力弘扬的东西,西方文化却会极力贬斥,而西方文化津津乐道的,又会被东方文化视为洪水猛兽。即便是同一种文化下生存的人,尚且会因为行为、思维的差异相互排斥、背离,更不用说两种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东西。如果硬要融合,唯一的办法就是互相接受对方的文化。
而要接受,首先先要理解。而理解对方的语言容易,要理解一国文化则难于上青天。举一浅显的例子。我们中国人又有多少人真正能理解老祖先留下的文化?拿我们受过高等教育的文科生说,看过《老子》、《庄子》、《论语》的人有几个?我们都不敢说理解了祖先的文化,更何况一个外国人。
那么不必理解,仅去迁就一下对方的文化差异吧。许多和异国情侣结合的青年男女常这样想。这是否就达到了融合呢?
仅仅是语言的、生活方式的迁就并不难。事实上,我们所有外嫁的中国男女青年,都是以迁就对方的语言、生活方式为前提基础的。他们出了国,使用的是他国的语言,吃的是他国的食物,行为方式也处处模仿异国特点以求同一。但我最终发现,在我接触的数十对涉外婚姻中,成功者可谓寥寥。而失败者遍地都是。
因为,语言、生活方式的迁就毕竟是一种浅表层次的迁就。真正促使涉外婚姻的男女维持爱情永恒的依然是一种异国文化的相融。这才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融合。而由于这种融合的难乎其难,涉外婚姻的成功也就微乎其微。
因此,我还要说,爱情是难以跨越国界的。
我有资格说这句话。因为我长驻国外四年,亲眼目睹了许多涉外婚姻,应该说95%是不成功的。在外国商社做首席代表六、七年的时间,更是眼睁睁地看着我周围的同事、朋友先先后后走上了涉外婚姻的路。当然有的是先出国、后嫁人,有的是嫁了人,再出国。其中有20多对涉外婚姻的女主角是我的好朋友。因此,至少我对这20多对的婚姻是有发言权的。
是的,这20多对婚姻里的中国人都是女人。都是我的朋友。你也知道,同性之间很难彻底的沟通;而异性之间却能推心置腹。作为一个经历丰富又善解人意的男人,我很讨女孩子喜欢。她们大部分和我一样,在外国公司或涉外机构工作,有着运用自如的外语。她们的衣着、举止、生活方式处处流露出西化。她们的思想受西方文化影响颇大。但和我不同的是,她们身上东方文化的烙印远不如我这么深刻。因此,应该说,她们比我更容易融入对方的生活。她们对异国伴侣的迁就程度可以比我大得多。
这六、七年来,我这些女朋友先后远渡重洋,成为他乡媳妇。她们每一个人走前,都向我叙述了她们美丽的爱情故事。我一次次重复地看见,她们的目光中闪烁着幸福、痴迷和希冀。异国生活仿佛是童话世界;异国情侣仿佛是童话世界里的“白马王子”。女人爱做梦。而爱情便是一个女人永远做不完的梦。可以说大部分女人都是在半梦半醒中走进婚姻的。涉外婚姻的女人更是如此。她们不了解外国的世界,不了解构成那个世界的外国人。而不了解常常便会用美好的想象来填补。可生活怎么可能都是美好的想象?
我最好的一个女朋友姓方,五年前嫁到了美国。夫君是当时她所工作的公司的首席代表。当时的她是首席代表助理。美国人热情奔放,如同火山爆发一般,让她无法不相信他的真情,无法不相信他爱的表白。美国男人一爱起来,中国女人很难不受他们感染。方小姐几个月便被攻破了防线,半年之内成了他的妻子。一年后丈夫任期满了便随夫去了美国。这一去五年没有音讯。去年她突然来电话说回来探亲,想见见我。见了她的面,我几乎没敢认。她并没有老,也依然漂亮,但沉郁的厉害。与五年前每一个毛孔都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孩判若两人。问她是不是幸福?她反问我怎么是幸福?问她丈夫是不是爱她不够?她说她越来越迷惑什么是爱?她也不清楚她想要什么。她生活得挺舒适。丈夫属于中产阶级,家里有车有房。她有了跨越国界的家庭,但她却一次一次地问自己,爱情是不是真的没有国界。美国丈夫对她挺好,她喜欢什么丈夫给她买什么。但她真正想要的丈夫却没有给她,那就是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生活。她现在的家庭生活绝不是当初出国前想象的生活。当时她想象的家是温馨的两人世界——两人一起做事业,一起旅游,一起喁喁私语。但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古老的梦了。今天的她只是她美国丈夫的太太,三个孩子的妈妈。她和她的三个孩子构成了家的概念。而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女人的感情却彻底地埋葬了。她融不进他的文化,进不了他的圈子。她不知道他和他的蓝眼睛朋友们津津乐道的事对她有什么意义。渐渐地,她完全成了局外人。他有他的事业、他的朋友、他的社交圈,而她除了她的房子花园和孩子,什么也没有。我问她为什么不去工作?她说出去工作孩子怎么办?我又问她为什么不回国?她说回国带着几个白皮肤蓝眼睛的孩子我怎么在这块黄皮肤黑眼睛的土地上生活。她告诉我她最痛苦的是她如今成了丈夫的附庸,她得靠丈夫养活。因为这她不得不忍受丈夫的一切行为,包括他在外面的情人。“其实我很清楚美国人在外面有情人不算什么,丝毫不会影响他对我对孩子对这个家庭的责任心。但是作为一个中国女人,怎么能够接受?但骨子里不接受表面还得接受,这种裂变的痛苦谁能体会?”
当时我无语。我只能无语。事实上这类的故事我听得多了。这些年我这些远嫁出国的女友们先后把她们的生活反馈给了我。除了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难融导致的双方情感隔膜外,方小姐的情况还算是好的。我另一个朋友张小姐更是苦难深重。
她曾经是一个杂志社小有名气的记者。下“海”后在一个香港公司驻京商社做销售,认识了一个香港客户。张小姐长得很漂亮。香港人追她颇下了一番功夫。张小姐见香港人长相谈吐都像一个有文化教养有经济实力的商人,便也渐渐动了芳心。毕竟她也是一个想过好日子的女人,毕竟她也处在出国潮盛行的时代,难免不受潮流的影响。香港人告诉她他有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这对当时年方25岁却还和三个女伴挤住在原单位集体宿舍的张小姐,不能不说是一种诱惑。张小姐终于同意外嫁了。
一到香港张小姐傻眼了。
的确是三室一厅的房子,但却是和国内大家庭一样因住房挤而三代同堂。属于他们夫妻的只是其中最小的一间。国内可能有的一切婆媳妯娌之间的矛盾这里都有;而国内像她这样层次找的男人身上不可能有的毛病她的丈夫也有。吸烟、酗酒、赌博、夜不归宿。他们的经济条件极拮据。在国内,他宾馆饭店地转着带她去吃去玩;而在香港,他们却穷得下不起一次饭馆。以至于我们这些熟朋友去香港,她见我们的第一句话却是:“都是熟朋友了,我也不客气了。我很穷,没钱在馆子里请你们,就在家里请吧。”刚去香港那会儿,她丈夫不让她出去工作。后在她旷日持久的努力下,丈夫让步了。她找了一家香港报纸做报刊剪辑。所谓报刊剪辑就是日复一日地把自己埋在报纸里,剪出有用的部分,做成剪贴本,供记者编辑们参考。而谁又料想得到张小姐数年前竟是一个写锦绣文章的女才子。但即便这样,她也没想过回国。“没脸回去。”她说她想奋斗几年试试,也许混好了,她真会考虑回去。
我又问了她一个早已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不能进入香港人的圈子?”
她的回答是深刻的:“人是要划分为阶级的。一个大学教授不能和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在香港,我和我丈夫是属于中下层阶级。这个阶级是我从骨子里瞧不起的。他们请我去参加他们的吃喝玩乐我都不屑去。而有教养有文化有钱人阶级呢?凭我无产者的实力我打不进去。他们不可能接纳我,我也没有资本让他们接纳。这便是西方文化。讲究价值。价值是你的入场券。而这价值的体现常常是金钱。我要想进入真正香港人的圈子,我先得奋斗出进圈的入场券。”
她很深刻。我很悲伤。
这十年多对东西方文化能否融合的探索,已经使我成为完全的悲观主义者。我只明白这一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要以经济为基础的。没有平等的经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还以爱情为例。真正的爱情必须是平等的。这个平等主要表现在经济关系上。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只能制造出不平等的感情。
在目前的涉外婚姻中,绝大部分是我国的公民外嫁到经济发达国家。这种经济关系上产生的家庭便潜伏着深深的婚姻危机。就像名门望族之女嫁了个农民的儿子一样。即便男女本身的知识、受教育程度相仿,但各自根深蒂固的背景文化常常是导致家庭分裂的潜在因素。高地位的一方对低地位一方的文化从骨子里的歧视,低地位的一方对在高地位一方的文化面前的自卑,常常会使一些原先被双方忽视的无形的分歧逐渐上升,最终成为隔裂夫妻感情的一堵墙。涉外婚姻也是这个道理。外方永远掌握着家庭的主动权,是经济基础。而中国这一方常常在家庭中充当附庸的角色。当然也有在家庭里挣得到平等地位的。那是极少数极少数有本事有能力的男女,靠他们的奋斗在他人的土地上赢得了自己的事业天地。但这些外“嫁”的男女,在异国的土地上要赢得一块与异国情侣并驾齐驱的事业,付出的何止是数倍数十倍的努力。
大部分中国男女是爱情冲出了国界,但却在国界外过着没有爱情的生活。
前面我讲过,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制造出来的是不平等的感情。而不平等的感情制造出来的不是爱情而是情欲。
我这个观点可能人们会说我走极端,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涉外婚姻中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被涉外婚姻中的男女们称作的爱情其实是情欲和本能。
大多数的外国男人娶中国女人是带有很强的猎奇心理的。猎奇是人类本性,世界各国男女都一样。而中国对世界来说是一块陌生的土地,中国人对外国人来说是一群陌生的人。陌生便能产生神秘感。神秘感激发人探求的冲动。这种冲动是许多外国人追求中国女人的原始动力。很多老外根本不了解他们所要娶的女人,他们却敢仅凭介绍、凭感觉就娶。这种方式结合的异国男女之间能产生爱情?不可能。双方都是感官刺激下产生的一种本能。这种感官刺激不光是性,更是对对方外国人外壳下神秘感的召唤。就像国内找对象很多人不愿找“圈内人”一样,因为互相之间太熟悉了,熟悉就没有了神秘感,没有了神秘感就没有了吸引力。道理就这么简单。
那么国内小姐们为什么愿嫁老外,老外为什么愿娶中国小姐?道理简单得可笑。很多外企小姐亲口对我讲,她们在周围寻觅来寻觅去寻觅了一圈,发现中国的男人不像男人,没有钱又没有男人气,于是就把目光投向了她们不了解的异国,想当然地认为那些魁梧高大看起来男性味十足的在国内经商的外国男人都是有钱人。但事实上这些外国男人究竟是不是有钱?是不是很有男子气?小姐们想都没有想这问题,甚至没意识到这些不是不可能考证的。仿佛外国的男人人人有钱,个个都是男人。嫁过去了才知道很多在国内出手阔绰的外国人,在他们本国的土地上也和她们一样是平头百姓。他们一、两万美金的年薪在中国能让他们的太太过得像阔太太一样,但在他们本国的土地上花钱就得很小心。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国这十多年来出国的那些数得上名的影星、歌星,有几个是嫁了某财团的董事长、某公司的大老板?没有,据我所知没有。外国真正的有钱人还是极少数。这极少数的人往往娶的是他们同阶级的人。大部分外国人在本国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
因此任何对比都必须是同等条件下的对比,否则便是不公平。毕竟消费水平不一样。美国一个年薪七、八千美金的人是穷人,但到了中国个个是“款爷”。可他们事实上是“款爷”吗?不一定。盲从,盲从的代价只有在付出了代价以后才能知道。
所以大部分涉外婚姻中的中国男女,尤其是女人,得到了绿卡,得到了外国国籍,得到了高度物质文明的生活,但他们却失去了“灵”。一种东方文化基础上的“灵”。这种“灵”可以说是精神,可以说是情感,可以说是思想。总之,文化是根。在异国婚姻的中国男女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根。而没有根的浮萍只能飘浮。
所以在国外、海外成家立业的华人,奋斗了数十年在异国扎了根。但他们还在寻根。他们寻的便是中国古老的根。这个根深深地扎在他们的心里。这个根影响着他们的整个生命历程。
因此不少新一代华侨毅然回国寻根。他们在接触了异国女子以后,发现他们的爱人应该在中国。他们纷纷托国内的家人朋友,甚至亲自回国,寻找具有和他们同样的东方文化之根,又接受了西方文明熏陶的知识女性,把她们带出国外。在异国的土地上,开始结出东方人的爱情之花。他们的婚姻往往比与外国人结合的婚姻幸福。
但回到最初的主题上来还是这句话,东西方文化只能互相渗透,但很难真正融和。东西方文化背景上结合的情侣,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爱情是有国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