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200300000042

第42章 最早的建筑工程图

据记载,我国的工程制图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左传》有关于夏初(前2140年)时代按图形在鼎上铸造百物形象的故事记载。

在西周也有文字记载。《尚书》记载周公领导建造成周城时,已有平面位置图。这些早期的建筑工程图原物早已散失了。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河北省平山县发现的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墨的陵墓(平山l号墓),出土有一件镶错金银的铜图版,宽48厘米、厚约1厘米,是前所未见的珍贵文物。铜版背面中部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图。陵园包括三座大墓、两座中墓的名称、大小以及四座宫室、内宫垣、中宫垣的尺寸、距离。铜版上还记述了中山王颁布修建陵园的诏令:“王命用为逃乏阔狭少大之,又事者官恩之,建退进乏者死若赦,不行王命者央子孙,兀一从,兀一贞。”这段东周文字换成今天的白话,意思是:“中山王命令相邦照进行王、后陵园规划设计,并由有关官员测绘成图,营建时要依图样长宽大小施工,有违背者处死不赦,凡不执行命令者,治罪要殃及子孙,设计图版一式两份,一份随陵入葬、一份府库存档。”图版上有逃乏(兆法)字样,考古学家根据《周礼·春官》中所说“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兆域”一词典籍中意指“陵墓区”,故把这块铜板称为“兆域图”,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一张建筑设计图。该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建筑学家根据已发掘的1号墓及其东侧2号墓的陵上封土、回廊遗迹。参照兆域图的平面布局,复原出一座东西长392米、南北宽168米、由两道宫墙围绕的封闭式陵园;科学工作者还通过对兆域图上平面的实测与文字记录的尺寸的换算,发现这份设计图采用了1∶500的比例尺缩制而成。

以往文献记载,使用比例尺绘制地图,以西晋裴秀为最早,中山国兆域图把缩尺制图的历史提早了六个世纪,这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发现。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辉县固围村发现的战国魏王陵墓群,其平面布局、陵上封土结构与平山陵墓基本相似,因此,学者们认为制作兆域图是当时列国通行的制度,是一种已经程式化、制度化的规划设计图,因而具有典型意义。

闻名于世的保国寺“无梁殿”

在浙江宁波市洪塘镇北面灵山山之中,层峦叠嶂,郁郁葱葱,顺着盘旋曲折的山路行进,便可抵达江南着名的古刹保国寺。

保国寺相传建于东汉,原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寺庙因灭佛而毁。至唐广明年间(880~881年)重建,改称保国寺。

整个寺院坐北朝南,初看像个大型住宅。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建,高低起伏,前低后高。南北长一百二十四米,东西宽六十四米,占地面积约七千平方米。中轴线上主要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即大殿)、观音堂和藏经楼。钟楼与鼓楼分别筑在大殿月台前的左右两边。轴线两侧建有配殿、僧房、客堂等附属建筑,并都有院落。整个布局中心突出,左右陪衬,再以院内的水池、阳台与殿堂相间,富有韵律变化。环顾周围,青松翠竹掩映,山涧环绕,溪水潺潺作响,极富诗意。

保国寺不仅以环境幽雅着称,更以“无梁殿”闻名于世。所谓的无梁殿即大雄宝殿,其实是有梁的,只是这梁被精致的镂空藻井和天花板巧妙地掩饰起来罢了。

大殿为全寺的主要建筑,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平面呈纵长方形,原面阔,进深均三间,通面阔11.83米,通进深13.38米,有十二根檐柱,四根内柱,上覆单檐歇山顶。清代又在前檐和两山面各加建一重下檐,使原有斗拱柱包在室内,形成五开间重檐歇山顶的现状。

大殿的梁架属于厅堂型构架。特点是内外所施两周铺作不在同一高度上,柱网布置不求严格对称,内周铺作不完全在柱头上。当心间两缝梁架的蜀柱间,使用顺脊串,内槽三椽袱下施有顺袱串,这些对增强大殿整体构架的抗震动、抗冲击性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在殿内前槽、有意扩大其深度,安排了三个与之相适应的、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结构精巧,为国内现存最早的实例。大殿内柱高于檐柱,前内柱又高于后内柱,这除了结构功能外,还使内槽空间显得特别空旷高大,从而使比较低的藻井与其后面供奉的,空间特别高旷的佛像之间,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烘托出主佛“妙法庄严”和“至高无上”。

大殿内柱子更为巧妙,采用瓜楞形,分为八瓣、四瓣、二瓣三种,以小拼大,在一根较小的木周围包镶几块半圆状的弧形木条,使整个柱子呈瓜楞状,还用“四段合”的方法拼成四瓣,即用四块同样大小的木材榫卯而成,这样既节省了粗大木材,同样发挥功能,又使柱子外表造型收到了美观的效果。这种柱子形式虽然是宋代南方建筑中较常见的,但在现存古代建筑中已不多见。

殿身斗拱用材21.5×14.5厘米,相当于《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五等材。柱头和补间铺作均挑出二拱二昂。柱头铺作昂身长达两步架,后尾压在内拱斗拱之下,中部立蜀柱承托檩,作用如斜架,补间铺作在明间和山面前二间用两朵。柱头栌斗随柱身作八瓣圆形,补间栌斗四角凹入做11.5厘米木材(约相当于七等材)。由于使用了如此复杂的斗拱结构,使整个建筑不用一钉,而靠斗拱之间巧妙的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相连接,层层斗拱交错榫接,承托起庞大的殿堂屋顶。

柱间以阑额、由额、内额、襻间枋等构件联系,使得木构架具有较高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在屋架的脊酹下施用叉手,其下端与平梁相接,形成三角结构。凡此种种,使这座古建筑虽已历时近千年,在风雨、台风和地震的久经考验中岿然不动。

此殿采用了当时南方小殿的通常做法,前为装藻井的敞廊,后为彻上明造的殿内。另外,殿体虽作重檐歇山造,但四角起翘却远较北方同类建筑为高。这代表了南方屋顶形式的特征。

这种特征我们还能在福州华林寺大雄宝殿、莆田玄妙观三清殿、太宁甘露庵、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广州光孝寺大殿等宋代建筑上看到。这种四角高翘的特征,显出轻快飘逸之感,尔后愈加显着,与北方庄重平直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

另外,我们从保国寺大殿的建筑上也找到了宋代建筑如何上承唐代传统,下开元明清诸代风气的轨迹。除上述的一些特征外,该殿所采用的长二跨的昂身和阑额下加由额蜀柱的做法显然是唐代遗风;而瓜楞柱、月梁形阑额、雀替、八楞或海棠瓣状的栌斗等,则必须是北宋时期新出现的工艺技术。

更为令人叫绝的是,保国寺大殿虽历时近千年,不仅没有虫蛀,飞鸟也从不住宿其间,甚至也找不到苍蝇、蜘蛛的踪影。你说奇也不奇?它确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在建筑史上有着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