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图说心理学——心理学中的知识和方法(活学版)
46223400000011

第11章 解读个性中的心理学(3)

一个是只要不工作就感到难受的小建,一个是提前退休去游山玩水的老工程师,二人之间有什么区别?表面上看,小建是事业蒸蒸日上的青年才俊,和同龄人相比,他是成功者,可以预想到的是,在未来的岁月中他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在小建疯狂干事业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自我价值的不足。所谓的自我价值,就是完全不依赖于他人或者是外在事物而对自己做的评价。

一个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一个合适的定位,他人的过度赞美或者恶意贬低,都不会对他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而对于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来说,必须靠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比如小建,事业成功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他深深的自卑感,当拥有辉煌的工作业绩时,小建就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当不能工作时,他的内心就充满了不安和焦虑,因为他觉得失去了工作,还有什么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所以,小建不断追求的其实不是什么事业上的成功,而是他要通过工作上的成就来安慰自己的低价值感。老工程师则不同,他拥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所以他不会因为看到有赶超自己的年轻后辈就感觉自卑。工作的时候,他充满激情,并且练就了很好的职业技能,即使不工作,他也不会觉得自己的价值消失了。这使得他能够从不同的生活状态中找到乐趣,而小建则只能在无休止的工作中体验自己存在的意义。

8.习得性无助:是什么让我变得如此软弱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华生曾经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华生的自信心,来源于他在行为方面的研究,他坚信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一些心理学上的手段加以改变,当行为发生了改变时,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虽然有其局限之处,但是在生活中,的确有一些现象符合华生的理论。

张大爷和李大爷是一对多年的老街坊,他们年纪相仿,在同一条街道相邻生活了将近40年,两位大爷的生活经历比较相似,虽然有儿有女,但是儿女都不在身边,张大爷的儿女都在国外读书和工作,李大爷的孩子则都在外地安了家。自从各自的老伴去世后,两位大爷就独自生活着。张大爷的孩子们对老父亲自己一个人生活很不放心,多次想接父亲去国外,但是张大爷就是不愿意去,因为他适应不了那里的生活习惯。孝顺的孩子们怕他一个人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不顾他的反对,找了当地一家设施完备、收费昂贵的养老院,让张大爷住了进去。虽然一开始张大爷并不是很乐意,但是养老院里对老人的照顾确实非常完善,张大爷慢慢适应了那儿的生活。

与此同时,张大爷的老街坊李大爷却拒绝儿女们提出的同住要求,也坚决不同意住进养老院,甚至不同意儿女们给他找保姆的请求。他只请一个钟点工隔几天来家里打扫卫生,其余的事情李大爷都喜欢自己亲自动手,并且乐此不疲。

两年过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两位昔日的老邻居见面了,但是彼此的情况却很不一样。张大爷虽然在养老院里受到了非常细致的照顾,但是整个人显得很没有精神,话也少了很多,身体也大不如前。而自己独自生活的李大爷则显得神采奕奕、思路清晰、说话流畅。期间,李大爷经历了一个小意外,脚骨折了,儿女们闻讯纷纷赶来照顾,脚伤好了之后李大爷就把他们“赶”走了。在随后的日子里,李大爷自己照顾自己,在邻里的关照下,日子过得倒是很滋润。

原本身体素质差不多的两位老人,在短短的两年之后,为什么出现了如此明显的差别?表面上看起来,张大爷似乎受到了更好的照顾,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有专人在身边服务。而李大爷选择了独自面对生活,这对于一个高龄老人来说有很大的风险。但是,两年之后,独自生活的李大爷比养老院里养尊处优的张大爷身体更健康,心态也很好。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习得性无助在作怪。

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来自于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并设计的动物实验,在他的实验中,狗被拴在一个笼子里,不断地接受电击,虽然很痛苦,但是因为被拴着,所以狗没有办法逃脱。这样的情况经过了一段时间后,研究者把狗放在了另一个环境中做逃脱的实验。训练方式是:当信号声响起的时候,狗越过笼子中的隔板跳到另一头去,它就能够逃走。一些没有受过电击的狗很快就学会了逃跑的技巧,但是那些经历过电击而又未能逃脱的狗,却失去了逃脱的能力。这些狗因为在第一个实验中感到了极大的无助,即使拼命逃走,也无法摆脱被困的命运,在新的环境中,它变得同样无助,失去了逃跑的能力,变得逆来顺受了。这种无助感是在前一个实验中习得的,所以心理学家将它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狗的实验结束不久,心理学家就发现,习得性无助在人类身上同样存在,如果在某一个环境中我们被剥夺了控制权,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将这种无力的感觉带到其他的环境中。就像张大爷和李大爷的例子,张大爷在养老院中受到了细致的照顾,同时他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也被剥夺了,久而久之,他会将这种失去控制力的行为迁移到其他的环境中,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是“我不行”了。而李大爷则不同,他牢牢地把握着自己生活的主动权,自己掌控着自己的生活,这种支配的感觉,使得他的生活能力得以保存,幸福感也大大增加了。

9.A型还是B型:你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吗

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但是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人看起来在个性上很相似,那么个性上的相似会不会导致他们在其他方面也类似呢?比如容易患同一种病?

陈东最近住进了医院,如果不是因为持续已久的胃痛,他肯定不愿意离开工作岗位。医院的检查结果显示,陈东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并且还存在其他心血管方面的问题,而陈东今年只有33岁!其实,在陈东工作的环境中,正值壮年的骨干身体出现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就在陈东住院不久,公司一位负责技术项目的骨干工程师被查出患有晚期胃癌,切除了大部分胃之后还是没有保住性命,36岁就去世了。事实上,巨大的压力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陈东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加班加点,除了每天睡觉,其他时间每个人头上仿佛都悬着一把剑,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掉下来。

尽管公司中的所有人都处于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但是陈东发现,部门中年纪轻轻就有高胆固醇、免疫系统紊乱、心血管问题的同事,都是像自己一样工作能力强、进取心强烈,同时脾气有点急躁的人。身边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和陈东的个性完全不同的同事,但是也许是部门紧张的工作氛围已经根深蒂固,那些节奏比较慢的人都逐渐被淘汰了。

陈东和周围的同事身上出现的情形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

你是A型还是B型?

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心理学家对医院里那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产生了兴趣,因为医生们发现,那些在心血管方面容易患病的人,在个性上和其他的病人有着一些不同。相比较而言,他们为人更加主动,也更有活力和野心。心理学家将他们的生活方式称为“心脏病易感行为方式”,后来演变出了A型和B型人格的说法。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我们的人格类型也是多样的,A型和B型人格的说法,并不说明我们不是A型就是B型,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区分方法。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像陈东这种个性的人,是典型的A型人格者,他们喜欢竞争,权力和成功对他们来说要比对其他的人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在这种强烈的成就动机下,即使面对很大的困难,他们也能够忍受并克服困难,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具有A型人格的人,他们的生活都是快节奏,无所事事和浪费时间在他们看来是不能容忍的,他们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会这样要求身边的人。

而B型人格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没有那么强的成就动机,他们也会认真生活、努力工作,但绝不是用A型人格者所喜欢的那种方式,总的来说,他们的生活节奏是慢慢悠悠的。当一个A型人格的人夹着公文包,风驰电掣般地冲向工作岗位,抓紧时间工作时,B型人格的人可能还在不紧不慢地做着准备。因为这种人格上的差异,使得A型人格的人总是显得很有激情,使得出风头的事情总是他们在做。与此同时,如果他看到身边有一个不紧不慢的B型人格者,多半会觉得他实在是太慢了,简直就是在浪费生命。

陈东所在的部门,就是一个A型人格者汇集的地方,陈东和他的同事们都是竞争动机强烈的人。因此,部门中早已经形成了高效做事的紧张氛围,但与此同时,在遇到竞争或者挫折时,他们也更容易表现出进攻性和怒气。面对那些工作节奏慢慢悠悠的同事,他们会觉得极不适应,所以陈东的部门无形中将他们排除在外了,因为B型人格的人会让A型人格的人感到受挫。

对于A型人格的人来说,要警惕他们个性中负面的因素,比如对细节要求过于苛刻,面对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愤怒和敌意等,这些有害的成分会大大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会使他们像陈东和他的同事一样,年纪轻轻就患上了一些老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