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选择了这10个人
4623100000032

第32章 救时宰相 (2)

第7章第2节 救时宰相 (2)

隆庆年间,短短六年,内阁争斗愈演愈烈。先是徐阶搞倒严嵩,接着高拱整掉徐阶、李春芳,几乎一年一变。一个首辅倒了,牵连一批官员被贬谪,今朝得势的,来年就可能被赶下台。内阁之中爱恶交攻,吐唾辱骂,甚至大打出手。上梁如此,下梁也好不到哪里去。官衙根本不把法令放在眼里,纷争很多,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也慨叹这些年国家纲纪的败坏,官风日下。最后张居正轰跑了高拱后,朝堂才算安定了些。

张居正在徐阶与高拱的两强相争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既没有对胜利者谄媚巴结,也没有对失败者落井下石。与他们既保持了距离,也维持了不错的友谊。面对官场的混斗,他仍是冷眼观察,以静待变,对当事者都抱以友好的态度,殷士儋被罢官,张居正去信慰问,送他一副对联:“山中宰相无官府,天下神仙有子孙。”并在信中写道:“前一句公已得之,后一句愿公勉焉。”

皇帝的全职代理人

张居正虽历经嘉靖、隆庆两朝,但真正大展宏图要到万历年间了。张居正在隆庆一朝虽没成为首辅,但一直都是隆庆帝的心腹,深得信任。张居正是万历的师保,作为帝师,应该说张居正是深得万历信服的。但是正因为是万历的帝师,万历对张居正是既信任又害怕,这也就为他日后疯狂报复张居正埋下了伏笔。万历初年,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开始一番雷厉风行的大胆改革和励精图治。一时间“海内肃清,边境安全”,万历曾对张居正说:“先生公忠为国,所用的人没有不当的。”

张居正要做上首辅的位子,还要先过高拱一关。张居正曾是高拱知己,后来发生了矛盾。高拱又和权宦冯保不和。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联合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将高拱打回老家。当然此事显示了张居正在官场斗争中使用权谋的一面,值得商榷。但是反过来,政治斗争从来不讲温情恩义,只认准了矛盾和利益,张居正如果不先出手,那么等待他的将是高拱的报复。这样,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辅政之路。

张居正辅佐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无异于一个年近五十处于精力和经验巅峰期的中年人带着一个屁大点事也不懂,还在过“儿童节”的小孩。初登皇位的万历能懂什么,能做什么?朝中的大事小事能不由他身边的张居正代行吗?张居正必须手把手地教会他一点一点的理政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尽到一个首辅的责任。当然,有些事情就算是一般人也未必能懂,给小孩子解释半天也没有用,所以归结起来,万历基本上可以开心地玩,放心地把事情教给他身边的能相去处理。张居正肩膀上的担子可就重了,事事代皇帝分析、谋划、决断,基本上皇帝该做的都由他干了。

十年辅政,漫漫长路才拉开帷幕。张居正要面对的是一个积弊重重的烂摊子,要医治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当时世界上实力数一数二的帝国。少主乳臭未干,张居正责无旁贷,皇帝的全职代理人他是必须当,也当定了。这样一个巨大无比的“病人”,该从何下手,下多重的手,要医治多大的范围,张居正自嘉靖、隆庆两朝以来就做了很多思考,基本思路都已经成形,现在时机也到来了,是该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边不可不防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自鸣得意。这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毛病一堆,能蹒跚地走到那时已经是万幸。内有土地兼并,流民四散,国库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面对这些,张居正无法轻松。

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朝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庆二年八月,他托《陈六事疏》中就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巩固国防,整顿吏治。张居正知道: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根本谈不上发展;边境常常有险情,臣民跑都来不及,还谈什么安心种田、做生意。所以,先把边防稳定下来很关键。

还在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就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巩固边防的工作。为了激励将领兵士的积极性,张居正大刀阔斧地改变赏不当功、罪不当罚的积弊,重奖有军功的将士。宣府总兵马芳在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转战宣大、威宁、黑山,战功卓著,获得荫子千户及银币的赏赐;陕西延绥总兵赵苛,曾经防御失利,后戴罪立功,在塞外大战中杀敌三百余人,夺马一百多匹,官升至大同总兵,荫子正千户。这超常的奖励,遭到文官的抵制,连兵部都不敢做主。张居正愤怒地指出,不给重赏谁肯冒死为国拼杀?并执意破格奖赏。

万历年间,沿海的倭寇虽然已经解决,但北方的鞑靼贵族很不安分,不时骚扰边疆,对明朝构成很大威胁。这个时候张居正想起了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了加强边防的实力,张居正调用谭纶的老搭档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的练兵事务,各路总兵统由其统辖,这在军队是一个创举。因为戚继光被任命为总理,这就在三镇总兵以外,又增设一职,与原有体制不合。加上当时舆论普遍认为戚继光是南方军人,以水战见长,把他放到陆路和把一条鱼从水里放出来没什么两样,朝廷大多持抵制态度。因此这一职务被总兵们认为是“缀疣”。但张居正认定了他的选择,在他看来问题出在“人心不一,论议烦多,将令不行,士气难作”,坚决以特旨的名义任命戚继光为蓟州镇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这既保留了戚继光总理练兵事务的头衔和节制三镇总兵的大权,又让他拥有了直接管辖蓟州军务的权力。张居正还把工作做到细处,为了平息舆论,他请出素有威望的凌云翼说服众将领。正是因为张居正的决心和斡旋,才使得戚继光得以在北方再展雄风,从此改变了以文制武的传统军制,这是一个突破常规的做法。

戚继光也是不负众望,干得相当出色,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上搞了三千多座堡垒,鞑靼屡屡无功而返,拿他没什么办法。戚继光两栖作战的本领让朝廷内部的聒噪也停了。

隆庆四年,鞑靼首领俺答进攻大同,计划称帝。张居正得知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和妻比吉以及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要当内应,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此事关系到边疆的稳定,张居正写信,要崇古时刻和他保持沟通。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结下梁子。

张居正嘱咐王崇古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然后,指点王、方两人,要他们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万事难料。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王崇古做好战事准备并假装以把汉那吉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张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汉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回朝。

把汉那吉穿着皇上赏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鞑靼首领俺答表示愿意和好,要求通商。张居正奏明朝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一面和鞑靼通商往来,一面在边境练兵屯田,加强防备,以后二三十年明朝和鞑靼之间就长期没有发生战争。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也安定多了。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力转向国内问题。